發布時間:2005-02-2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一個30歲的農村青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培訓全國各地草菇專業人才4000余人;帶領當地1000多戶農民脫貧,2003年僅他所在的村戶均增收3000元 | |
2004年的歲末,我們行走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的田間地頭。數九嚴冬,寒風料峭,而當我們走進佇立在田野中的菇棚,頓感滿目春色———那鮮嫩欲滴的菇蕾,正一層層、一片片,如芙蓉綻放。 年輕的梁仁俊手捧鮮菇,向身邊的學習者認真講述著。我們分明感到,那捧著的是一個夢想,講述的是一個傳奇…… “我從小熱愛農村,喜歡農業。但農民的貧窮讓我震驚。我不相信農村這么大的天地就沒有發展的空間,我相信自己是能干大事的,總有一天要過上好日子。” ——青年農民梁仁俊的內心獨白 青原區文陂鄉,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千年古村———美陂。1974年,梁仁俊出生在這里。15歲那年,因家境貧困梁仁俊被迫放下書包,和父母一起賣豆腐。小小的他每天早上要用一個方格木箱盛上56塊豆腐,在蒙蒙晨霧中沿村叫賣。有天早上,一個六七歲的男孩用2角錢買走了8塊豆腐。等賣完豆腐路過這戶人家時,梁仁俊發現那小孩跪在地上,父母用荊條抽打他。原來這小孩忍不住偷吃了一塊,這家人已經半年沒吃過豆腐了,豆腐竟成了他家的奢侈品!這件事深深震撼著梁仁俊的心靈。 “家鄉的貧窮落后把我逼上‘梁山’,我立志走出鄉村,尋找一條致富的路子。”16歲那年,梁仁俊帶著一大包咸菜,乘坐北上的列車,遠赴山東梁山、河北清遠等地拜師學藝。睡車站、住草棚、風餐露宿,他如饑似渴地學習,終于掌握了平菇、雞腿菇、袖珍菇等多種食用菌的栽培技術。 1992年,18歲的梁仁俊用全部家當抵押貸款2.6萬元,開始了食用菌栽培。上天似乎有意磨礪他,在他搭好菇棚的第二天,突如其來的一場龍卷風把菇棚全部掀翻。1994年,梁仁俊租了10畝稻田,創建了一個更大的菌場。但由于技術不過關,出菇率很低,賺少虧多。為謀求發展,1997年,他遠赴沈陽育菇,又因雨水過多,生產的菌菇幾乎全部爛掉,5萬多元的投資血本無歸。1998年,他的菇場獲得5萬多公斤的好收成,然而世事難料,市場供大于求,大部分蘑菇因滯銷而被倒進富水河。看著自己的心血隨波而去,豐收的期待化為泡影,梁仁俊淚雨滂沱。滔滔富水河,永遠記下了這位青年農民創業的曲折與艱辛! 在最困難的日子里,梁仁俊帶著弟弟又賣起了豆腐。那年吃過年夜飯,梁仁俊把兩個弟弟叫到一起,將一年賣豆腐所得的角角分分逐一清點,竟然有二三萬元。“我們不應該像父母那樣做一輩子豆腐。這些錢夠我們做本,再種菇!”望著不安分的兒子,老實巴交的父母淚眼汪汪地說:“仁俊,你就打住吧,欠的錢日后慢慢還。”“爸、媽,要還清欠債過上好日子,就要依靠科技育菇。”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梁仁俊決心挑戰傳統,科技攻關。 “人活在這世上,不能隨波逐流,得過且過。能闖就要去闖一下,試試自己有多大的承受力,看看自己能做多大的事情。” ——江西山寶菌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梁仁俊的內心獨白 傳統育菇是用棉籽殼作培育基,造成棉籽殼價格不斷上漲。梁仁俊的家鄉以種植水稻為主,稻草資源十分豐富,農民往往把它當柴燒或用來墊豬牛欄,甚至白白扔掉。想起小時候經常看到稻草堆里長出小蘑菇,梁仁俊突發奇想:“如果能把稻草作為培養基,可以大大降低育菇成本。”就這樣,梁仁俊打起了稻草的主意。 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終于在1999年,25歲的梁仁俊創造性地發明了“純長秸稈立體栽培食用菌技術”,并將該技術成功申報了專利號為01106640.7的國家發明專利。該技術的特點是整體利用長稻草,不加任何輔料,軟化后直接進行稻草砌墻立體栽培出菇。育出的菌菇產量高、品質優、朵形美、口感好、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野生香菇的特有鮮味,同時生物轉化率達200%。梁仁俊的育菇新技術,在本行業引起轟動,全國各地前來拜師學藝者絡繹不絕。 2000年,鄉里的精密鑄造廠拍賣,梁仁俊怦然心動———用來做草菇培訓基地多好啊!可30萬元對他來說還是個天文數字。他從準備購買的廠房中拿出一間,免費租給一個米店老板5年,條件是借用10萬元;向一個朋友借款10萬元;再加上自己的一點積蓄,這個廠子竟然就被梁仁俊買下來了。廠子一過戶,梁仁俊就用來抵押向銀行貸款,還清借款。第二年,他成立了江西山寶菌業有限責任公司,自己任董事長兼總經理。2003年,梁仁俊投資160多萬元,在這塊土地上興建了集技術研究、生產銷售、學員培訓于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化的“江西山寶菌業”大樓。至今,公司已累計培訓全國各地學員4000多人次。 2004年,梁仁俊請廣東的策劃公司為自己的產品作上市策劃,僅設計費就花了幾十萬元。不少親友心里嘀咕,可從市場反饋的信息看,這次梁仁俊又成功了。由于在深圳等地的宣傳到位,產品有多少“吃”多少,每天來聯系業務的電話都打爆了。 “一個農民在外打工,累死累活一年也就落下三四千元。種菌菇,成本低利潤高,是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項目。個人發財不是目的,關鍵是讓鄉親們共同致富。” ——美陂村黨支部書記梁仁俊的內心獨白 梁仁俊靠自己的勤勞智慧,成了聞名遠近的“富哥”,他在與《農村百事通》雜志社合作的過程中,與該社一位年輕美麗的廣告部主任喜結連理。功成名就的梁仁俊并不因此而滿足,鄉親們還窮,全村1834名村民大多還生活在貧困線下。 2002年,28歲的梁仁俊毅然挑起了美陂村村支書的重擔。他決定把自己發明的草菇栽培作為一個富民項目,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帶領群眾走上脫貧致富之路。他以“保護價生產,市場價收購”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維護菇農利益,極大地煥發了村民種菇的積極性。許多農民紛紛種起了草菇。到現在為止,僅在美陂村梁仁俊就帶出了11個種菇的老板,42戶專業戶,每畝純收入超過5000元,僅此一項,2003年村民戶均增收3000多元。 在采訪中,村民胡大安告訴記者:“我到外省打過工也做過小生意,一直找不到掙錢的機會。2003年我到梁仁俊的基地學技術,沒想到學徒還掙了一萬多元。去年秋收后我在責任田里搭起了菇棚,種了15萬公斤草料的菌菇,現在已經開始出菇了,按公司的保護價,今年純收入可以掙到10來萬元。” 在田頭,我們碰到正在干活的梁昌沾。他妻子殘疾,兩個兒子在校就讀,家里生活十分困難,自己50多歲無處賣勞力。梁仁俊把他請進基地,手把手教他學技術,并每月按時足額發給他800元基礎工資,作為基地業務骨干,年終還有一筆不菲的提成獎。一家人生活有了保障。 弱智青年肖義先,難以自食其力。梁仁俊把他接到基地后,讓他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每個月發給他510元工資,基本解決了他的溫飽問題…… 難怪文陂鄉黨委書記楊彩霞說:最受益的是農民。栽培戶掙了錢;村民在家門口(公司、基地)有工打;連稻草都賣到0.16元一公斤;培養基用完還田,是最好的農家肥,改造了低產田,還省化肥錢。 2004年,吉安市委組織部和青原區將梁仁俊的公司列入“富民產業對接鏈接工程”,給予政策扶持,使基地的建設資金、菌菇銷售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公司進入規模化與產業化發展。目前在全區范圍內鏈接基地13個、栽培戶達800戶,預計年產菌菇1000萬公斤。 乘風破浪正其時,從稻草堆里走出來的梁仁俊,如今有了更大的夢想:用10年時間把江西山寶菌業公司建成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菌類微生物公司之一,把青原區打造成全國的“草菇之鄉”。梁仁俊正鉚足勁,朝著這一目標大步前行! (胡健玫 記者 衷淑英 大江網-江西日報) | |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