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5-05-3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報訊 張榮偉,政和縣石屯鎮松源村青年農民,一個曾就香菇種植發表過論文的能手,在5月19日拆除了自家0.8畝菇棚——退菇還田了。在政和縣,退菇還田的不只是張榮偉一家。今年春耕以來,在東平鎮護田、新口、范屯三個村現有的400多座菇棚中就有八成被拆除,退菇還田230多畝。
政和,這個前些年還提出要建設“中國菇縣”的種菇大縣,今年為何大量退菇?
政和縣于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大規模種菇,是全國24個香菇大縣之一、閩北“第一產菇大縣”,年生產香菇最多時達到近1億袋,年總產值達5億元。農民人均菇業收入上千元,菇業一度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和縣里增加財稅收入的支柱產業。
然而,這個縣袋栽香菇每年消耗闊葉樹15萬立方米以上,10余年來,全縣森林蓄積量劇減150多萬立方米。有專家測算,照這種速度消耗下去,用不了30年,政和的闊葉林就得被砍光。此外,搭建菇棚也占用了大量良田。
面對矛盾,縣里重新定位產業發展,采取了“產業轉移,菇業轉軌”的措施。去年初以來,縣里抓住中央出臺“一號文件”的有利時機,積極引導農民退菇種糧,同時發展煙葉、反季節蔬菜、茉莉花、中藥材等高效經濟作物種植,近兩年,全縣退菇還田就達1800多畝。另一方面,縣里積極引導菇農大力開發、引進以蘆葦、稻草、谷殼、竹屑、蔗渣等為主要原料的珍稀食用菌生產。
在香菇產業轉軌實現“軟著陸”的同時,政和縣對保護森林資源采取了“硬措施”,專門出臺了禁止農民砍樹種菇的措施,林業部門通過科學規劃,將54.7萬畝闊葉林劃為公益生態林,并封山育林10萬畝。據統計,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5.8%,木材蓄積量320多萬立方米,生態環境得到恢復性保護。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