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5-07-1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和渠首所在地,綠色是南陽的主色調,這里山清水秀,地綠天藍,造化天成。綠色南陽,是大自然賦予這個碗狀盆地的一張精美名片。
而作為一個內陸農業和人口大市,“生態環境優勢”與“經濟尚欠發達”又構成了南陽的基本市情。在一定歷史時期,發展與生態似乎成了一對矛盾。
當我市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關,躍上了一個新的戰略起點后,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選擇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成為擺在南陽決策者和南陽人民面前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南陽要加快發展,但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南陽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市三次黨代會,響亮地提出了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生態大市”三位一體的奮斗目標。這是新一屆市委、市政府順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審時度勢作出的戰略抉擇,一下子就抓住了事關南陽長遠發展的關鍵。
市委書記何東成、市長黃興維進一步闡釋說,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要把建設生態大市作為南陽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載體,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
在“三市”大旗的引領下,全市上下致力于把南陽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家園,積極探索適應科學發展的組織體制、運行機制和實踐方式。喜看今日之南陽,綠色生態理念深入人心,造林綠化成果豐碩,循環經濟規模初具,綠色城鎮體系蔚成氣象,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卓有成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創造性地改換政績考核指揮棒,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了“綠色GDP”考核評價體系。從而在2.66萬平方公里的南陽大地上,掀起了強勁的綠色浪潮。
發展循環經濟
轉變增長方式
一位哲人說:“地球上沒有廢物,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實踐證明,發展循環經濟,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最有效途徑。
南陽的決策者們清醒地認識到,建設生態大市,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重點是發展循環經濟。要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提高資源的整體利用水平和效率。為此,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決策,并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建設生態大市的重要載體和抓手。
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在實踐中,我市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從調整產業結構和清潔生產改造入手,推動傳統經濟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這種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活動,向著“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物質循環流動的過程轉變。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但對資源的消耗也最多,對環境的影響也最大。我市運用清潔生產的新技術和新工藝,積極創建循環型企業。全市先后關停400多家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市內重點控制的一批能源消耗高、生產環節多、廢棄物排放量大的企業已經初步建立了內部循環系統。酒精生產歷來是高污染行業,而雄居亞洲酒精生產“霸主”地位的天冠集團,采用酒精清潔生產閉路循環工藝流程,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酒糟、二氧化碳、廢水、廢渣等實行資源化再利用,使上游產品的廢物成為下游產品的原料,基本實現了“吃干榨凈”。該企業一舉甩掉了污染大戶的帽子,成為全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在此基礎上,我市還以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為載體,發展共生互用的產業鏈,使進入園區的企業能夠達到資源流、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術流的高效耦合,從而實現園區產業生態化、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基本做到“零排放”。位于千里淮河源頭的桐柏天然堿生態工業園區,以對堿化工系列產品深加工和對“三廢”綜合利用為突破口,通過推行先進工藝,拉長產業鏈條,初步形成了“煤———熱———電———堿———粗堿———養殖”一體化及多種經營協調發展的格局,為保護淮河流域環境作出了貢獻。
農業處于資源利用的初端,是發展循環經濟的第一鏈條。目前,我市生態農業最主要的標志是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模式,最典型的就是秸稈養牛,即以牛糞為原料生產食用菌,用畜禽糞便生產沼氣,廢渣用作肥料還田等模式。一些縣區還探索出了“養豬———養雞———水產循環養殖”的立體產業鏈條,形成了“塘上豬雞鴨,塘內養魚蝦,四旁林果花”的生態農場。我市還著力發展無公害、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推動農產品多極轉化增值。新野、宛城、臥龍、社旗、內鄉等地的農業生態示范園,以畜禽養殖、有機肥料、無公害種植、再生能源為一體,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總體上符合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
發展生態旅游是南陽發展循環經濟的又一個重要支點。我市圍繞寶天曼這一世界級品牌,著眼大旅游,立足高品位,以生態建設帶動旅游發展,以旅游發展促進生態建設,通過整合內鄉、西峽、淅川、南召等縣的旅游資源,串珠成鏈,形成了眾星捧月的旅游開發和建設局面,“大寶天曼”正走出盆地,走向世界。我市還把觀光農業與生態旅游有機地結合起來,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果園、菜園、漁場等,拓寬了農業生態環境的功能。
目前,我市循環經濟發展趨勢已經顯現,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三大循環系統初具形態,正從清潔利用(小循環)、生態園區(中循環)、市域經濟(大循環)三個層面撐起南陽的生態經濟。
堅持“三頭并舉”構建綠色城鎮體系
其實,南陽提出建設生態大市的目標,完全是順應國際綠色革命的浪潮,水到渠成而為之。
這是因為,早在1994年南陽撤地設市之際,我市就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雙陽工程”(“雙陽”指南陽和襄陽,“雙陽工程”指國家建設部在全國開展的小城鎮建設試點工作的一項工程)的機遇,立足于自然生態的保護,綠色產業的發展,人居環境的改善,全面實施城鄉一體發展戰略,在城鎮建設上走出了一條生態化發展的路子,引起全國關注,被譽為“南陽模式”。 而綠色城鎮體系的提出,南陽更是開了全國先河 2000年,北京大學和南陽市人民政府聯合召開小城鎮建設“南陽模式”研討會,國家10個部、委、辦的領導,北京5所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知名專家、教授在會上普遍認為,“南陽模式”的實質是構建綠色城鎮體系。
所謂綠色城鎮體系,就是尊重自然生態環境,把綠色環保型產業作為支撐城鎮發展的主導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綠色城鎮體系的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發展綠色產業;二是開發豐富的旅游資源,推廣生態游;三是保自然生態環境,防止生態退化;四是制定科學合理的綠色城鎮體系規劃,促進城鎮、生態、經濟的協調發展。
構建綠色城鎮體系提出以來,市委、市政府把南陽2.66萬平方公里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確立了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三頭并舉”,規劃、建設、管理、經營四位一體,構建以中心城市為龍頭、以縣城為依托、以建制鎮為基礎的發展戰略。
在中心城市建設上,樹立城市生態共生理念,運用綜合生態方法研究城市問題和城市生態系統。把白河確定為城市的生態軸、景觀軸、發展軸,構筑以白河生態回廊為依托、市區6條內河相互貫通的水網格局;以獨山森林公園為依托,構筑城市內外兩大綠環,建立山、水、林、田、城有機結合的生態綠地系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同時,樹立城市有機更新理念,著重把握城市更新改造、新陳代謝的發展規律,妥善處理局部與整體、保護與更新的關系,對2.5平方公里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5平方公里的內河沿岸區域、20多個城中村,進行統籌規劃和更新改造。按照近期120平方公里、100萬人口,遠期400平方公里、300萬人口的目標,高起點、前瞻性地制定發展規劃。按照“一山一水”(獨山森林公園、白河公園)“三縱三橫”(獨山大道、人民路、北京路,312國道、光武路、濱河路)、“四個園區”(生態工業園區、物流園區、大學園區、行政新區)的布局,完善功能,加快建設進度,盡快實現由單中心發展向組團發展的突破。為確保城市發展的繼承性、連續性,實現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目前,中心城市正圍繞“四城聯創”(國家園林城、衛生城、文明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的目標,奮力沖刺。
在縣城建設上,發展定位始終貫穿綠色環保思想。各縣根據完善功能、優化環境、提高品位、形成特色的指導思想,著力建設具有山水園林風格的生態城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受中心城市白河治理的啟發和誘導,11個縣市根據河道穿城、繞城的特點,大做水文章,實施了堤、路、橋、水、林、燈等綜合整治,筑起了橡膠壩,蓄起了碧波湖,建起了情趣各異的濱河公園、濱河大道,無一不成為城市建設的精品和亮點。
在小城鎮建設上,我市堅持走“一鎮一品、特色興鎮”的發展道路,把小城鎮環境生態作為系統工程與人工環境結合起來進行規劃設計,充分體現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環境舒適性、經濟性、生態持續性的原則,引導人口、資金、生產要素向城鎮集聚,加快城鎮由“生產型”向“生態型”轉變。目前,全市具有鮮明特色的以香菇、花生、水果、辣椒、畜牧、玉雕、商貿、服裝、旅游等產業為支撐的鄉鎮已超過鄉鎮總數的60%。
為豐富小城鎮內涵,賦予小城鎮靈魂,提高小城鎮品位,我市還以歷史文化為背景,圍繞旅游搞服務,相繼建成了20多個富有文化內涵、自然風光優美的中州名鎮,使豐富的旅游資源轉變為小城鎮建設的現實生產力,實現了城鎮與人口、人口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協調發展。如具有獨特人文優勢的淅川縣荊紫關鎮,依托老界嶺森林生態旅游區的西峽縣太平鎮,依托寶天曼風景區的內鄉夏館鎮、七里坪鄉,以及正在圍繞南水北調渠首大打旅游牌的淅川九重鎮,等等。從實施“雙陽工程”到確立綠色城鎮體系,再到生態大市的提出,可謂一脈相承。遵循這一可持續發展戰略,南陽整個社會正逐步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斬斷污染根源保持山清水秀
圍繞“保持山清水秀、地綠天藍的生態局面”,多年來,我市先后組織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南陽環保世紀行”,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的“零點行動”、“颶風行動”、“春雷行動”等。全市累計出動執法人員3000人次,反復檢查排污企業2000家,糾正違法行為500起,分別對32家企業實施了停產整頓、經濟處罰和限期治理等措施。對少數屢查屢犯的企業,市政府還派出督查組進駐有關縣市區,嚴厲打擊。
我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的“井口”,保護好環境直接關系到中線工程的成效。2003年4月,市委、市政府在首都成功地舉辦了“丹江情”大型宣傳活動,以提高和強化南陽人民的源頭保護意識。我市以“為京津及受水地區人民送上放心水”為政治責任,提出“傾全市之力,保一庫清水”的目標。
為保護好水源地,市環保局牽頭編制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源頭及匯水區域水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實施方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源頭及匯水區域水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規劃》,篩選了171個水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項目,涉及項目資金近90億元。同時投資300多萬元籌建了丹江口水庫陶岔水質自動監測站,2003年底,庫區水質已實現自動監測,數據通過衛星同步傳輸到北京。
自1996年以來,我市有計劃地對全市800多家重污染的“十五小”企業實施了強力關閉,對釀造、造紙、制革和制藥等280多個重點污染源開展了大規模的整治,敦促工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清潔生產改造,有效控制了水環境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1996年減少了50%左右。2003年開展的水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和清理整頓違法排污企業活動,關閉淘汰了59家重點排污企業,對25家不穩定達標企業實施了停產治理,11家企業被列為搬遷、轉產對象。其中,位于調水源頭的淅川縣泰隆紙業公司,雖然規模已達4萬噸,但仍將其列入搬遷之列。對丹江口水庫匯水區域內的355家小選礦、小石墨、大理石加工點、畜禽養殖企業等分別采取關閉、取締、淘汰、搬遷和治理措施。今年春節過后,市政府又開展了專項行動,對匯水區域內的違法小煉釩和小選鐵礦點強制進行了取締。犧牲了小我,服務了調水大局。
在搞好整治的同時,我市嚴格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一方面認真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嚴格落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凡是違反產業政策和違規建設的項目,環保部門一票否決。“九五”以來,丹江口水庫匯水區域內沒上一家重污染工業企業。另一方面,為減輕城鎮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對庫區的污染,積極推動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淅川、西峽兩縣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處理場項目已上報國家有關部門。
在得力措施的保護下,丹江口庫區水質多年來一直保持地表水Ⅱ類標準,符合南水北調調水要求。全市污染防治工作,也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創建園林城市實現綠色夢想
將南陽建成生態大市的美麗夢想,激勵著全市人民大打造林綠化攻堅戰,探索城市綠化新途徑。
去冬以來,全市植樹1.33億株、造林132.19萬畝,是歷年來植樹最多、造林面積最大的一年。
這只是我市林業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個縮影。“九五”以來,全市累計完成大面積造林417萬畝,造林綠化步伐不斷加快,全市林木覆蓋率由1993年的23.75%、1998年的28.82%提高到了2003年的34.51%,10年凈增10.76個百分點。我市先后獲得“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市”、“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等榮譽稱號。
林業產業發展迅速。全市每年發展經濟林面積在20萬畝以上,目前經濟林總面積達360萬畝,特別是近年來以楊樹為主的速生豐產用材林發展迅猛,面積已達到200萬畝;林業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林業產值連年位居全省省轄市首位。
依靠科技興林,我市林業工程項目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0%以上,新品種、新技術普及應用率達到90%以上。南陽是全國惟一一個地級“科技興林示范市”。
今日的南陽,處處生機勃勃,綠意滿眼。
在中心城區,一個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在這一良性催化劑的作用下,南陽的城市面貌發生了量的跨越和質的飛躍。
1997年,我市奪得省級園林城市稱號,翌年即明確提出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目標。經過7年的力量積蓄,今年,我市向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發起沖刺。
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是一項政府領導,多部門、多單位、多方位、全社會參與的復雜的系統工程。為推進工作,取得爭創實效,我市將創建國家園林城市與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衛生城市與文明城市結合起來,成立了“四城聯創”指揮部,建立市級領導分包、部門負責和三區聯動的工作責任制,全市動員,全民參與,大力開展環境整治,美化市容市貌,努力實現創建目標。
我市在獨山森林公園、生態保護區、入市口、環市林帶等部位大量植綠,構建完整的環市綠化圈,為南陽城外圍扎上七彩巾;創新城市建設理念,以水為媒,以綠為主,沿白河公園打造亮麗的城市生態軸;對城區主要道路的沿街單位實行拆墻透綠,并優化布局;規劃14個街頭游園,重點抓好公園、游園和街頭綠地建設;抓好庭院綠化和居住區綠化工程,力促社會綠化工作上臺階上水平。同時狠抓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以實現“綠、潔、暢、亮、美”的目標。
如今的南陽城,綠化檔次明顯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城市綠地系統框架逐步形成,山水園林城市雛形清晰展現。中心城區已基本形成了以白河公園為核心,以獨山森林公園和環市綠化帶、林地為依托,以公園、游園、廣場、風景區和街頭綠地為點,以城區河道和道路綠化為線,以單位庭院、居住小區、賓館、學校及社會綠化為面,點線面結合、樹花草并茂的城市立體綠化體系。
一個生態大市正在逐步崛起,我們離實現綠色夢想的目標,也愈來愈近。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