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5-07-2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高校與科研院所一直以來是科研的主力,然而近年來形勢有所變化。從研發經費、人力到成果的轉化,我省企業漸漸地成了第一主角。但是,有著厚重研究基礎的高校與科研院所,作用依然是不可取代的,尤其在我省高新技術產業正向更高更新層次發展的今天,需要更有力的科研技術的支持。因此,我們在這里集中討論高校與科研院所將如何發揮作用。
本報與廣東省科技廳舉辦的科技強省論壇已經舉行了七期。在這三個月期間,相關部門的領導、專家與學者都對科技強省的方方面面參與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看法。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打電話來,告訴我們有關的感受。這說明,論壇以及所涉及的科技強省題目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這個論壇至此結束了,我們欣喜地看到,廣東“科技。教育。人才大會”之后,一個發展科技的熱潮正在涌動!
高校與科研院所在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中作用遠未發揮
中堅力量還要自強擴張
南方網訊 如果說,企業已經成了我省科技創新的主力,那么承擔更高層次科研的高校與科研院所則是科技創新的中堅。我省在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了93個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院校在廣東省科技進步方面作出重大貢獻。
然而,據省政協等有關方面的調研顯示,我省高校與科研院所的作用還遠未得到充分發揮。
經費投入不足科研潛力仍待開發據了解,我省高校在實行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化、為企業培訓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華南理工大學以多種形式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和高新技術開發,去年全校獲得科研經費2.35億元,超過50%來自科研成果開發應用、推廣的橫向項目經費。廣東工業大學“十五”期間承擔企業科技開發項目近600項,去年與廣東各地企業的橫向科研合作項目246項,合同金額3174萬元。
但是從總體上看,我省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還比較分散,實力不強。研發投入的人力資源在全國高校中排第5位,經費資源排第7位,項目經費支出排第11位。這與我省作為經濟大省、工業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稱。缺乏組織與協調,缺乏科研資源的綜合集成,是我省高校為經濟建設服務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由于缺乏協調,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導致儀器設備重復購置,大型重要設備利用率低下,資源難以共享。
我省科研院所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緊密與經濟建設相結合,如:省農科院推廣應用科技成果,水稻良種推廣面積占全省的50%左右,瓜果蔬菜占6 0%以上,蠶桑新品種占70%.省微生物研究所的食用菌研究成果帶動了全省食用菌行業的快速發展。廣州電器科學研究院近5年來為全省1000多家企業提供了產品開發、檢測檢驗等服務,去年各項經營收入5億元。
但我省院所仍然缺少全省經濟發展全局和后勁的戰略性、關鍵性、公共性技術研究,存在著政府研發經費投入不足,科研院所創新能力下降等問題。
據統計,廣東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項活動的人力資源配置份額在全國省市中居第8位,財力資源居第9位。省屬科研院所研發經費僅占全省經費的6.5%,遠低于全國28.8%的水平。
這些情況表明,加強這類技術的研究事關全省經濟發展的全局,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推動產權改革新舉措激勵院校創新7月省委、省政府召開的“科技。教育。人才大會”討論了《關于加快建設科技強省的決定》,其中對促進院校的科技創新推出許多新的措施:積極推動科研機構產權制度改革。整建改制的科研機構可從國有凈資產中劃出不超過40%的額度,其收益權折股獎勵給在崗的科技人員。建立現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省財政對經重新核定編制的科研機構大幅度增加經費。
加強高等學校的科技創新。支持在高校建立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的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促進原始性創新。大學科技園可實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有關管理辦法。
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科技職務成果進行轉化,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該項目成果所占股份20%的股權,或享有不低于轉讓所得稅后凈收入20%的收益。高等院校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創辦民營科技企業可保留學籍3年。
中山大學:科技平臺孵化更多成果
高等學校在科技創新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是一所研究型大學的本質要求。原中山大學和原中山醫科大學強強合并,整合了科技資源,為新中山大學提供更大的創新平臺,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取得顯著的社會與經濟效益。今年,該校正在進一步制定一些新措施,促進科技為經濟建設服務。
目前中山大學教師達2500多人,科技人員中有博士學位、碩士學位者占70%以上。
該校利用高校科技協作網及各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主辦的技術市場和科技成果交易會,發布學校的科技成果;積極與國家、省、市政府和企業聯合,通過成果共享或優先使用科技成果,或用股份制的形式,建設各類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發基地。例如,依托該校國家級和廣東省的重點實驗室,與廣州市政府合作建成了集前沿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為一體的“廣州市納米光電材料與技術基地”。
學校鼓勵科研人員承擔橫向科研項目的積極性,并允許從科技成果轉讓純收入中提取獎勵給開發人員;在實施技術轉讓中,科技發明人員持有股份或獲得權益分配等,極大地調動了科技人員承擔科技項目和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學校正在研究制訂《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若干意見》。
該校積極推動基礎性研究向應用研究、高技術研究延伸,力求形成上、中、下游一條龍配套。學校還加入廣州技術產權交易所,大大加強與企業的聯系。有一批科研成果得到了應用,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經濟效益,例如:
在軟件技術方面,“EBASEⅢ多媒體數據庫系統”已應用在國防、保險、政府、自來水公司、醫療器械等方面;計算機輔助服裝設計與紡織服裝業集成系統,已在國內100多家用戶使用,創造的經濟效益達5億元以上。
在現代農業技術方面,“黑麥草———水稻草田輪作系統研究”利用我國南方冬閑稻田生產優質青飼料,已在廣東、四川、江西、廣西等省區累計推廣3600萬畝,產生直接經濟效益40億元,創造利潤逾20億元。
在省的“科技。教育。人才大會”之后,學校將更加鼓勵開展應用開發研究,圍繞廣東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對高技術的需求,重點在信息、現代農業、新材料、能源、環境和醫藥衛生等技術領域投入,做好技術儲備。目前,其承擔了“數字水印與信息隱藏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石斑魚生殖調控和人工繁育技術研究”、“海水魚類虹彩病毒功能基因的鑒定及應用”、“經濟作物抗逆分子機理及應用的研究”、“超高亮度冷陰極發光管及其超大屏顯示屏的研制”、“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技術”、“I類抗心律失常新藥A1998的研究與開發”、“海洋生物藥用功能基因的研究與開發”等重大科研項目,使學校進一步為廣東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打下堅實基礎。
省科學院:科技資源助推經濟發展
省科學院是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合署辦公,下設廣州地理研究所、省昆蟲研究所、省微生物研究所、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自動化工程研制中心等。兩院現有專業技術干部1844人,有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6個。
近年來,兩院加快體制改革,促進創新事業發展,使科技資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率大大提高,使產出與投入比大幅增加,充分發揮了科技資源“孵化器”的作用。2001年至2003年,兩院共得到省政府支持的經費2.2億元,還爭取其它各類科研項目經費6.8億元;兩院企業技工貿總產值累計達1 6.4億元,人均近100萬元;間接社會經濟效益達200多億元(僅2003年為86. 4億元),人均1000多萬元。總產出與省政府投入比達到100:1.兩院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并充分考慮到區域特色和廣東產業發展的特點,以需求導向目標,以目標確定方向,調整了重點發展方向,如熱帶海洋資源、環境與生物、熱帶亞熱帶植物、動物與微生物、華南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新材料、新藥物。
兩院去年產出科技成果近90項,申請專利109項,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00項,授權發明專利62項,連續多年超過全省科研機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的一半。兩院推動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如“廣東省分質供水示范工程”、“綠色建筑成套技術”、“食用菌及其產業化”、“沙田柚優質高產技術”、“凡納對蝦全人工繁殖與集約化防病養殖技術”、均顯示出了良好的開發前景。其中,梅州沙田柚項目已推廣種植面積25萬畝,年產值達16億元以上;食用菌項目采用科研院所+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四縣14000余農戶脫貧致富,年產值達20億元以上;凡納對蝦養殖新技術已推廣34380畝,年實現新增產值14億元等。
為了更好地發揮科技資源的優勢,今年以來,兩院加強與廣東省各級政府與企業的合作。與廣東省共建的“廣州教育基地”目前在學研究生1000余人,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員56人,已初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科學院特色,以理為主,工、農相輔的研究生培養體系,成為廣東省研究生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時,兩院還與廣東省、廣州市正在共建華南植物園、共建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共建國家南方海洋基地等,這些平臺的建設,將對廣東未來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海洋產業、生態環保產業及科普事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