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5-12-1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入冬以來,屏南縣熙嶺鄉銀耳生產基地———塘后村的農戶沒有像往年冬天那樣閑下來,而是為明年實現全年不間歇地生產銀耳積極做著準備。一些菇農還忙著夯筑銀耳保溫房。
熙嶺鄉農業缺乏主導產業,農民收入低。鑒此,鄉里以銀耳生產項目為突破口,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經過幾年努力,銀耳在生產數量上有顯著的增加,年生產數已達到600萬袋,純利近600萬元。
發展銀耳項目,熙嶺鄉有著獨特優勢,這里平均海拔近900米,山高氣爽,水質清純,沒有污染,產出的銀耳個體大、顏色鮮,頗受消費者青睞。作為全國最大銀耳產地古田縣的經銷商也對熙嶺銀耳厚愛一層。因此,“熙嶺銀耳”雖沒有注冊,但已成為“口頭品牌”,在市場上口碑甚好。
塘后村民主任張天輝對銀耳項目產業發展有更深的理解。他認為熙嶺銀耳不僅質量上乘,而且在生產過程中也有兩個優勢。一是生產互助組,組織化的互幫互助克服了一戶人家忙不過來的困難,縮短了產前周期,大大節約成本。二是循環利用廢料,目前熙嶺銀耳生產后的廢料都可以二次利用,作為雞腿菇、猴頭菇、大球蓋菇等多個新型菌類的原料,僅廢料全鄉又可創值60萬元,而且廢料賣給生產其它菌類的農戶,還能避免亂堆亂放,不會對銀耳生長環境造成污染。
熙嶺銀耳種植業的發展有諸多內在潛力,但規模沒有壯大,成長的空間也就不能擴張。目前,熙嶺鄉的銀耳在加工、銷售環節幾乎都依賴于古田的專業市場。“加工、銷售等環節的錢給別人賺了,我們只是賺小頭,”菇農劉孟云說。
“要改變這種無奈現狀,只能擴大銀耳生產規模,形成產業化,那么,一個產業鏈也將會慢慢形成。”鄉長吳道安帶著迫切的心情說。但是要規模化生產,又關系到設備問題。副鄉長陳守琛介紹說,該鄉菇農所種的銀耳都是在自然溫下生長,一年最多只產4批,如果用上保溫房,便可達到7至10批,實現全年候生產。
為使銀耳種植業能夠成長為主導產業,當前,熙嶺鄉正努力搬走這些“絆腳石”。首先是優先保證貸款,鼓勵全鄉菇農盡快建設保溫房,并以年種植銀耳200萬袋的塘后村為示范,用縣政府支持的5萬元資金貼補農戶,今年至少可建20座保溫房。目前,塘后村有20座在建設,投資20多萬元。同時,鄉里為在12月下旬成立銀耳專業協會做積極準備,并且正在籌建集原料供給、加工、成品交易為一體的小型銀耳貿易市場,希望通過實施這些項目,來推進銀耳的產業化進程,為全鄉農民實現脫貧致富開辟一條康莊大道。
責任編輯:suokaini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