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6-08-2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據池州日報報道,8月18日上午,安徽東至縣官港鎮茶葉香菇大市場,一位來自福建三明市的客商忙個不停地摁著計算器,熟練地統計著打包好的干木耳數量,“一個月前我就馬不停蹄地趕到這里‘安營扎寨’了,目的就是為了能比去年多收一點。
”他告訴記者說:“跟著市場走沒錯,我就認定了東至的毛木耳。”眼下正是木耳上市旺季,記者才在大市場轉一圈就碰見了好多個操著外省方言的客商。作為皖南菌類產品重要集散地,官港鎮儼然成了全國各地從事食用菌生意人的首選地。
好山好水育好菌。東至縣襟江帶湖,山青水秀,出產的食用菌肉質細密、口感極佳,在全國食用菌產地中屈指可數。菌業是東至縣近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優勢產業,如何繼續保持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以日益凸顯支柱產業龍頭帶動作用?東至縣以創新促生產、以科研增效益,走出了一條菌業上規模,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齊頭并進的新路。
政策創新掀起山區農民創業熱情。東至縣袋料栽培食用菌有20多年的歷史,曾一度因為政策、市場等原因,總量一直徘徊在1000萬袋左右。為保護農民創業熱情,東至縣結合山區經濟調研,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及配套措施,并制定了《東至縣食用菌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食用菌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獎勵辦法》。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創新性,極大地調動和發揮了農民種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全縣食用菌種植規模急劇上升,目前有24個鄉鎮從事食用菌生產,涉及130個行政村、2900多戶農戶。
技術創新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力度。食用菌屬傳統產業,主要以椴木栽培為主,對森林資源傷害較大。東至縣科技部門積極攻關,通過馴化、中試培育出了適合本縣地域環境的袋料栽培新品種,并成功申報了國家星火《食用菌反季節袋料高產高效》項目,在全縣大面積推廣。同時,還與外地科研機構密切合作,先后引進了多項香菇木耳栽培技術,在示范推廣后全縣出現了“一枝(毛木耳)獨秀譽全國,四季皆有菇耳香”的喜人局面。在此基礎上,該縣在全省首開先河,制定了《無公害袋栽毛木耳生產技術規程》、《無公害袋栽毛木耳病蟲害防治規程》兩個地方標準,為全縣菌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保證。
機制創新促進產業整體推進。多年來東至縣食用菌生產都是一家一戶、自產自銷的格局,隨著產業的發展壯大,該模式的缺陷日益顯露。為此,該縣適時推廣了適應市場變化的三種新模式。首先在生產上趨向規模化、標準化。通過扶持和引導,去年涌現出栽培菌棒10萬袋的企業和大戶有13家,比較效益十分明顯,今年又有5家企業和農戶分別租賃土地30畝上規模化經營。其次在銷售上以公司和協會為龍頭,解決貨難賣、價不高的問題。全縣食用菌產業先后成立了4家公司、15個鄉鎮協會、1個專業合作社、12個技術開發中心,以公司+農戶、協會+農戶的方式,一頭聯結千家萬戶的菌農,一頭聯結瞬息萬變的市場。目前全縣從事食用菌營銷的經紀人達300多人,其中年銷10萬公斤以上的大戶有50多人,銷售范圍遍布全國50多個大中城市。再次在技術服務上重心下移,全方位構建社會化服務網絡。按照產業發展的布局,該縣重點抓好8個500萬袋以上的主產區,分別建立了10個科技示范基地和10個科技培訓基地,并要求提供菌種的企業和種菌大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關系,縣、鄉兩級協會會員每人必須聯系2至3戶菌農,同時成立食用菌科技服務中心,定期將實用技術、市場信息及時傳遞,對鄉村技術人員實行培訓上崗、定職定責。
責任編輯:紫晴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