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平泉滑子菇滯銷現象談健康發展食用菌產業
發布時間:2007-11-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P> <IMG src="http://www.mushroommarket.net/file/upload/old/news/2007112716472.jpg"></P>
<P> 2003年春夏的“非典”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提高機體免疫力的重要性,食用菌以其獨特的保健功能,向人們展示了它的非凡作用,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打開了國內的銷售市場,在滑子菇的產銷中尤為突出,2003年滑子菇在國內的銷售量急劇膨脹。<BR> 2003年秋季,平泉滑子菇價格一路攀升,鹽漬品起始價:2×2標準貨5100元/噸,2×3標準貨4800元/噸。到11月末生產結束時,2×2標準貨升至6200元/噸。2×3標準貨升至6000元/噸,達到了比較高的價位。到2004年春,菇農手里沒了貨,中間商手里還囤些導致價格飛漲,每存一噸貨就多賺1000多元。夏季,經銷商手中也沒了貨,收購價格已漲到了統貨7500元/噸,嚴重供不應求,價格遠遠高于價值。<BR> 2004年秋季,滑子菇剛上市時,鮮貨統貨收購價為2.4元/斤,折鹽漬品為7400元/噸,價格處在峰值上,維持近一個月后逐漸下落,降至1.8元/斤?熏 折鹽漬品為5500元/噸。鹽漬品統貨起初價為6000元/噸,維持近一個月后逐漸下落,到11月末生產結束時降至4700元/噸。<BR> 平泉是滑子菇的一大主產區,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較之其它主產區早上市近一個月,青黃不接時的好市場總能趕得上。菇農不懂價值規律,在市場價格遠遠高于價值時,舍不得出售,盼著再漲價,應了“老百姓,就是怪,越賤越不買,越貴越不賣”的老話。有貨舍不得賣,心里卻長了草,不知道手里的貨值多少錢了,沒有了質量意識,沒有了產品標準,所出鹽漬品“四世”同堂,不成樣子。國內市場的需求空缺很快就堵上了,沒生產出標準的2×2和2×3規格的貨,出口走不了。而其它主產區已有新貨上市,外地客商全部轉移,就連本地的出口加工企業都到東北調貨,因為那里的貨質量好,價格合適。另一方面,國內市場的膨脹是有限度的,要經一定的穩定期后才能再膨脹。就在市場需要穩定的時期里,由于黑龍江省海林市個別不法加工戶違法操作,不顧消費者的健康,在生產中加入有害添加劑,2004年10月24日,被央視?眼每周質量報告?演欄目曝了光,國內市場出現了暫時的萎縮。到2004年年底,菇農急需把貨出手,盤活資金安排來年生產?熏此時,統貨價已降至4000元/噸,可收購商卻寥寥無幾。本地的收購商因不了解整個滑子菇的市場情況,生產前期盲目搶貨,以為仍和上半年那樣,囤住貨就賺錢,該出手時不出手,到后來想出手也沒法賣了,若賣,每噸至少要賠1000元,結果是經銷商想收貨沒有錢,菇農想賣貨沒有人收,嚴重地影響了2005年的生產。<BR> 2005年的滑子菇生產用種在2004年9月份就開始訂購,這時正是滑子菇價格的高峰期,菇農踴躍訂菌,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到10月底,各菌種生產廠都接到了足額訂單,按照以往的經驗,各菌種生產廠都按照超出訂單量5%—10%左右的生產量安排了生產,即使這樣,還怕到生產季節菌種滿足不了需求。到11月末,菌種生產廠的接種工序全部完成,而這時,滑子菇價格開始大幅度下跌。到了2005年2月初,生產季節開始時,滑子菇價格跌到最低點,鹽漬品統貨價為3700元/噸。菇農開始談菇色變,倒出本的不敢擴大再生產,沒有倒出本的還不上貸款,還不上賒來的物料款,心急如焚。菇農掀起了退菌種風,有的壓縮生產規模,有的干脆不生產了,總生產量按定單減少了10%—15%左右。這樣一來,菌種生產廠就有了20%左右的剩余菌種,少則剩幾萬袋,多則剩十幾萬袋,每袋菌種成本在2元左右,這就把各菌種廠的生產利潤都砸了進去,嚴重地損害了菌種廠的利益。<BR> 反思平泉滑子菇市場的這一變化過程,透視出影響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的三大障礙:<BR>一、信息<BR> 菇農處在食用菌產業的最基層,信息不暢,消息不靈,盲目生產,見利就上,利衰就退,大起大落,缺少宏觀上的指導。小商小販沒有準確的市場信息,盲目搶購,誤導菇農,害人又害己。食用菌產業急需宏觀調控:調整生產規模,調整品種結構,調整上市時間。國家的相關職能部門若在生產之前能向各內、外銷企業做個預期銷售量的統計,對市場情況有個宏觀上的預測,對菇農的生產起到引導和指導作用,是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所急需的。<BR>二、觀念<BR> 菇農的觀念太落后,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市場經濟是信譽經濟、合同經濟、品牌經濟,價值規律是既無情又有情的杠桿,隨時都在起著平衡的作用。各有關職能部門要把標準化生產的觀念滲透給菇農、經銷商和加工企業,蘿卜快了不洗泥的做法是錯誤的,要遭到經濟規律的制裁。制定完善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從菌種的制備、投入品的準備到生產、儲運、加工直至終端銷售各個環節都要有個標準,依照標準規范操作,使食用菌真正成為綠色保健食品,是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所必需的。<BR>三、技術<BR> 技術是制約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的一大要素。我國食用菌產業的主要生產主體是農戶,多數是不能外出掙錢的人員在家從事食用菌生產,這些從業人員普遍表現為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低,接受能力弱。平泉2004年滑子菇生產中,因技術原因造成的菌盤污染在20%以上,造成的經濟損失在4200萬元以上,數額驚人。各相關職能部門應下大力量搞好技術培訓工作:一是要加大科研投入,精練各項技術;二是要加大普及力度,達到每個生產戶都要有一個技術明白人;三是要提高培訓層次,依據《菌類園藝工》國家職業標準,為各鄉鎮,各企業培養出不走的技術員,構建出金字塔形人才結構,這樣,才能保證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P>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