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04-1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39歲的鄭健文精明能干,他被當地人譽為白石鎮的菇王,這位菇王相告,其實種菇是他的副業,做建材生意才是主業。
1986年,鄭健文初中畢業開始做木匠,6年后自己就搞裝潢自產自銷,辦起了家具廠;1997年鄭健文在集鎮上又最早開起了建材店,每年的純收入有10多萬元。
把種植金針菇作為自己二次創業的項目,鄭健文并非盲目。上世紀80年代,嶺頭村曾有90%的村民種過金針菇,因效益不好,到2006年,村里只剩下2戶在種菇。鄭健文通過調查后認為,金針菇現已供不應求,菇既能賣掉,本錢肯定虧不了,況且投資后3個月就能產出,見效快。2006年7月,鄭健文投資10萬元,流轉來4畝地,搭起食用菌大棚,請以前種過金針菇的堂兄鄭小軍夫婦主管種植,自己負責銷售。
種金針菇,技術很關鍵。為了不影響建材店生意,鄭健文只能擠時間到菇棚轉一下,把問題記下來,向縣食用菌辦公室的專家請教、尋求解決辦法。在江山食用菌市場上,每天來交易的菇農中不乏“高手”,鄭健文會逮住每一個機會與他們交流種菇經驗,虛心向能人請教,和不少種菇高手交上了朋友。菇農王成天已種了20多年的金針菇,他用的一些“土方”,既簡單又實用。有次發生高溫爛菇,他讓鄭健文簡單地鋪點草、灑點水,一下子就解決了這一問題。
漸漸的,雖然沒動手種過菇,但鄭健文已儼然成為專解疑難雜癥的種菇“專家”,不少菇農一有問題就向他請教。曹會關村村民官良福前年首次種菇,有天發現菇棚里的菌袋表面變的灰色一片,急得不得了,半夜10點多打電話請鄭健文趕到自己家里,一看原來是馬上要出菇了。后來,官良福家的菇不管是開袋、采摘等,都要等到鄭健文開口才動手。
前年,鄭健文家種了12萬袋菇,獲純利8萬元。去年,他家種了14萬袋菇,是該鎮種植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目前,整個嶺頭村涌現出10多名跟鄭健文種菇的大戶,全村種植規模達到了100多萬袋。
編輯:皮皮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