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05-0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從1998年到2007年的十年間,千山區寧遠鎮農民劉桂純一家年收入由5千元提高到5萬元。劉桂純深有體會地說:“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富了咱們農民。”
從5千到1.5萬搞設施農業初嘗甜頭
1998年以前,劉桂純一家主要是在承包地里種菜。當地農民一直延續的“春種西紅柿、秋收大白菜”的種植模式,使大量蔬菜集中涌向市場,價格不高,收入也少。為了供兩個孩子上學,劉桂純的丈夫只能外出打工,留下她自己在家種地。從1999年1月開始,村里動員當地農民扣大棚、建溫室,發展設施農業。劉桂純與其他22戶農民成為了設施農業小區里的第一批住戶。她仍舊種植西紅柿,因為有了大棚,冬天一樣可以生產。那年,劉桂純一家收入將近1.5萬元,增長了3倍。
多收入萬元綠色農業推波助瀾
從那以后,劉桂純的丈夫也從外地回來從事農業生產,他們將大棚改建成溫室。這時,一個好消息讓劉桂純興奮不已:國家出資補貼在該村的設施農業小區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劉桂純家的兩棟溫室又種上了無土栽培西紅柿。地下是先進的滴灌設備,地上是專家配制的生長養料,施用的都是經過檢驗的農家肥,結出的是檢驗合格的無公害綠色食品,不僅節省了農藥化肥,還能節約60%以上的用水。綠色無公害蔬菜進入市場后,很受消費者歡迎,產品供不應求。發展綠色農業,使她家每年多收入了1萬多元。
收入突破4萬食用菌生產錦上添花
2001年,從浙江來的幾個人在設施農業小區里建了7個溫室,搞起了食用菌生產,產量高,效益也不錯,當地很多農民開始生產食用菌,劉桂純家也不例外。隨著眾多客商前來收購產品,該村的設施農業小區逐漸發展為一個大型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不僅促進了本村的發展,還帶動到周邊地區農戶發展食用菌行業。規模化生產,使劉桂純一家不再為銷售發愁,每天都有經銷商上門收購,權益也得到了保證。當地還組建起食用菌協會和協會黨支部,她經常參加協會組織的培訓,并把學到新技術和新知識運用到生產中。到2005年,劉桂純家的年收入已經突破了4萬元。
從4萬到5萬鞍羊線帶動發展
劉桂純家的年收入超過5萬元,還得感謝鞍羊線的建設。隨著我市大力開發鞍羊線設施農業產業帶,劉桂純家發展設施農業得到了很大支持,農村信貸社給她家貸款,溫室被修整一新,設施農業小區又新增加了不少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該小區已成為了鞍山以及周邊地區食用菌的重要來源地。劉桂純家的香菇賣到了大連、朝陽,甚至出了省、出了國。
鞍羊線的帶動作用,使她家的年收入比十年前增長了10倍。對未來,劉桂純心里充滿了期望。
編輯:皮皮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