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07-0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魯新愛,這個16歲參加工作,在供銷社已經干了20年的年輕人,從營業員逐步走上了基層供銷社主任的崗位。他現在不僅是河南省駐馬店市政協委員,還是正陽縣人大代表。幾年中,魯新愛在新阮店、油坊店和蘭青鄉輾轉調動,他始終堅持著他的合作社事業,被老百姓稱為“從合作社走出來的百萬富翁”。
今年36歲的魯新愛何以與食用菌結緣,如何走上合作社之路的呢?
第一年:血本無歸
2004年,魯新愛時任正陽縣新阮店鄉供銷社主任,當時供銷社的經營狀況很不好,傳統業務都丟失了,工資幾乎不能保證。于是他便千方百計為全社職工尋找致富門路。魯新愛平時喜歡看報紙、雜志,通過這一途徑他對食用菌產生了興趣。為了增加了解,他又自費赴外地考察,去過福建莆田,湖北隨州,還到了山東棲霞、河南湯陰,這些都是食用菌栽培很有名的地方。考察之后,魯新愛下定決心搞食用菌栽培。
“當時愿意跟我干的人很少,供銷社大部分都是下崗職工,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好,第一年如果賠的話,以后再怎么樣都不會作了,只有兩個人答應和我一起干,條件是賺錢了大家分,賠了就是我一個人扛著。因為他們經濟條件很不好。”魯新愛回憶道。
“剛做起來的時候,最大困難是沒有資金,我自己也沒有積蓄,貸款也困難,只能向親朋好友借款,湊了2萬元作為創業本錢。”沒有場地,魯新愛向縣供銷社領導求助,利用鄉供銷社閑置的倉庫,作為栽培白色金針菇的廠房;沒有幫工,魯新愛找來一些親戚朋友幫忙。從購原料到拌料,用舊油桶制作簡易鍋爐,魯新愛忙了一個多月。蒸一鍋滅菌要用三天三夜,一鍋約蒸7000袋左右,蒸鍋滅菌3鍋就用了整整天九天九夜,魯新愛熬得頭暈目眩,迷迷糊糊。然而辛苦付出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因為接種、消毒不規范,加上操作方式錯誤,本該出菇的時候,卻遲遲不見動靜,錯過了銷售旺季。最后,雖說長出了金針菇,但是質量很差,也賣不上價錢。第一年培育菌種失敗,2萬元全賠了進去。
第二年:大雪壓塌大棚
失敗之后,魯新愛并不服輸,他又走了出去,到了湖北隨州和全國三大金針菇基地之一的河南湯陰拜師學習。在那里,他找到了“病因”,把技術上、操作上的缺陷都弄了個一清二楚。
2005年,魯新愛又找了十幾個人,有親屬,也有周圍的農民,還有供銷社的下崗職工,大家一共集資15萬元,租了縣里的生態園繼續培育金針菇。這次與上次一樣,魯新愛仍舊承諾“賠了算我的”。這年食用菌長勢非常好,魯新愛心里樂滋滋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年底一場大雪把20個棚子壓塌了一半。幸存下來的食用菌賣了15萬元。就這樣,2005年在遭遇大雪的情況下不賠不賺,只是把成本收了回來。
第三年:柳暗花明
“2006年,我沒有再種金針菇,開始培育木耳。因為金針菇季節性非常強,冬天采摘之后,最多只能在家放上三、四天。而我們剛開始做,銷路還沒打開,采摘之后不能馬上賣出去,它就變質了。而種木耳就要好得多,可以新鮮賣,也可以晾干賣,存放時間比較長。”
隨著魯新愛的木耳栽培和銷售形勢越來越好,2006年新阮店和蘭青鄉已經有幾十個農戶跟著他干起來。“一節木耳投資是5塊錢,包括原材料、菌種等,當時可以賣到9塊錢。當年培育,當年見效,那年培育木耳的農民,人均年增收2萬元。最多的賺了十幾萬,最少的也賺了幾千元。”也就是在這種強勁的發展勢頭下,食用菌合作社誕生了。
2006年7月,魯新愛帶領的正陽縣第一家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正式注冊登記。
“我們的專業合作社雖然是2006年注冊的,但是在這之前,我們走的模式就是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只是沒有名分,沒有合法的身份和‘戶口’。沒注冊之前我們就實行統一供應原料、統一技術規程、統一收購銷售、免費技術服務和指導。”魯新愛不無驕傲地告訴記者。
到了2007年,參與栽培木耳的農戶更多了,合作社已經突破了原來的新阮店和蘭青鄉,擴展到周邊西嚴店、呂河、慎水、雷寨等11個鄉鎮,目前已經擁有社員680戶,正陽縣95%的食用菌種植戶都加入了魯新愛為首的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而這里面占大多數的是那些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小戶。“食用菌在我們當地大部分都是‘窮戶’種植,有錢人家不干這個,因為這活兒實際上也是體力勞動。”魯新愛說。食用菌合作社充分顯示出弱者的聯合這一特性。
“這些參與培育木耳的農戶都是主動找到我們的。老百姓就這樣,看到你賺錢了,他們就相互打聽,投入多少,賺了多少。我們在地里干活的時候,他們都來看,有的還在地里幫我們干活,今年光工錢我們就付了幾十萬。附近幾個鄉的非種植戶,以及留守婦女、老人都到我們的食用菌基地里干活,賺工錢。”
正陽縣原來有一個小菌種加工廠,高建林負責經營,以前他的菌種不好賣,老百姓不相信他,種植的食用菌都銷往外地,一年賣個三五萬斤。今年他加入合作社之后,前期一個月就銷售了20萬斤,估計到秋天銷售額會達到100萬斤。
張君民是跟著魯新愛從創業之初一直走到今天的“戰友”。最近家里新蓋了兩間房子,又購買了新家具,日子跟以前比是天壤之別了。“跟著你干就對了,路沒走錯。”張君民后來對魯新愛說。
國道旁的合作社標志物
食用菌合作社在當地老百姓眼中的標志性事物就是大片的栽培基地。基地在2006年合作社成立之前就已經開始建設,隨著合作社的成立,邊建設邊完善,基地有大有小,有投資100多萬元的,也有投資200多萬元的。但為什么說是標志性事物呢?
“我們的基地就是建在種植農戶較集中的地方,這樣可以連片種植。還要選擇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比如國道、省道旁邊,方便農戶參觀。你想啊,綠油油的一大片,一排排的大棚,非常吸引老百姓的目光,一看這么有規模,也就增加了信心。如果是分散在一家一戶種植,也看不到,不知道誰在種。你說你賺錢,可是你怎么才種了這么一點點。”魯新愛還是個“心理分析師”。“沒有合作社栽培基地,種植規模小,外地客商也不愿意過來。人家大老遠開輛車過來,收不了多少貨,成本太大。我們有了自己的連片基地,有規模,銷售價格也上去了。合作社把老百姓聯合起來,可以抵御市場風險。”他說。
如今,合作社由弱到強,股金達200多萬元,發展菌類產品20種,年產“長壽牌”無公害食用菌1.2萬噸,銷售額200多萬元,獲利100多萬元。
一花引來百花開
“最近市政府關于加快食用菌產業的政策就要出臺了,農民建一個棚,財政會給補貼一部分資金。”魯新愛說。在正陽縣,原本大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食用菌,所有變化都是在食用菌合作社成立后兩年中發生的,食用菌合作社的好勢頭已經影響到了政府的決策。
在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正陽縣又誕生了不少其他專業合作社。在這種形勢下,在縣供銷社主任雷更的推動下,2007年夏天正陽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成立了。農合聯由縣委副書記、縣長任會長,全縣20個鄉鎮每個鄉鎮的副鄉長,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一名負責人任農合聯的副會長。在農合聯的帶動下,正陽縣新組建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達35家。
魯新愛和他的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出名了,各種榮譽也紛至沓來。去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優秀農民經濟合作組織。今年魯新愛所在的蘭青鄉供銷社被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評為2007年度“利潤百強基層社”,實現利潤147萬元,位列榜單第54名。
編輯:皮皮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