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07-0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小蘑菇大產業 上規模增效益
2007年,雖然四川省蓬溪縣蘑菇產業遭受了低溫雨雪天氣的嚴重影響,產量降低,勞力、草料、輔料成本增加,但統計數據顯示,該縣蘑菇產業總體仍明顯增效。全縣蘑菇種植戶從2006年的8000戶發展到12000戶,種植面積從2006年的4100畝發展到10000畝,基地支撐能力明顯增強,蘑菇平均畝產超過3000斤,畝平產值達到7000元,全縣蘑菇產業總產值超過7000萬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2.1%,種菇農戶人均增收達到500多元。
增收之路千萬條 蘑菇產業很適宜
蓬溪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大縣,農業效益低下,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再加上 “十年九旱”,導致傳統農業僅有的一點效益也得不到保障。因此,調整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事關全縣農業發展全局。2006年,蓬溪縣委、縣政府經過多方考察、反復研究,慎重決定發展蘑菇產業,拿出了比以往任何一次結構調整都更加堅定的決心和更大的勇氣,排除一切阻力,克服一切困難,成功引進、推動蓬溪蘑菇產業發展。
為了讓廣大農民群眾明白蘑菇是“種得著、賣得脫、效益好”的產業,把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從“要我種”轉變到“我要種”上來,該縣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電臺、標語、報紙和召開會議、印發資料、現場觀摩、參觀學習等方式,把蘑菇產業的發展前景、經濟效益宣傳到了千家萬戶。特別是在機關干部“雙深入”抗旱期間,全縣廣大干部因勢利導、耐心細致地開展群眾工作,引導農民群眾把發展蘑菇產業作為避旱增收的主渠道,消除群眾的種植顧慮。為了調動農民的種菇積極性,一些鄉鎮和縣直部門還聯合建立起了蘑菇種植示范基地,不但輻射帶動了周邊鄉鎮種菇的積極性,而且也給全縣的蘑菇種植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細化措施是關鍵 落實責任是保障
去年,在蘑菇備料、堆料、播種、田管、采摘等環節,該縣準確把握推廣品種、菌種生產、分期下種等關鍵技術,抓好技術培訓和指導,縣蘑菇辦和閩中公司共舉辦了鄉鎮分管領導、鄉鎮村干部、蘑菇技術員、種菇大戶培訓班6期,共培訓6000余人,組織宣講團巡回宣講45場次、培訓種菇農民3.8萬人次,閩中公司還聘請了120名技術員,深入一線指導,技術服務到“家”。在蘑菇銷售階段,縣委、縣政府與閩中公司反復磋商和協調,按照保護價3元/公斤上浮20%的價格進行收購,維護了菇農利益。同時,縣蘑菇辦、蘑菇協會積極組織閩中公司與種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督促閩中公司信守承諾,在收購過程中堅持“三不”:不打白條、不拒收、不壓級壓價,使農民群眾堅定了種植蘑菇的信心。
2007年,該縣把蘑菇產業化發展目標任務層層分解,簽訂目標責任書,納入目標考核內容,逗硬考核獎懲,強化督查督辦,以督查表明態度、引導干事、推進落實,形成了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縣蘑菇產業化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既掛帥又親自指揮,劃片負責,包干到底,用實際行動、用工作實績體現了縣委提出的“創新求實崇尚實干,拼搏奮進團結跨越”;各鄉鎮各部門克服困難,創新思路,與農業項目實施相結合、與新農村示范村建設相結合、與新村扶貧相結合、與大戶示范帶動相結合,確保了蘑菇種植面積全面落實。
風物長宜放眼量 做大做強菇產業
為盡量避免因自然災害給蘑菇生產帶來損失,該縣從2008年起逐步將稻田蘑菇種植轉為標準化菇房設施栽培。全縣將主要在國道318線整合項目資金,盡量利用閑置的學校、糧站、繭站等原有的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100座以上的標準化菇房。不僅如此,2008年,該縣還將繼續堅持以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金融支持,協會組織、科技支撐的原則,按照公司+基地+協會+農戶+金融的產業化模式,強化科技服務,實行訂單種植,確保完成蘑菇種植面積12000畝,全年實現蘑菇產量2.4萬噸,農民種菇收入達到1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增收170元。
蓬溪縣人堅信蘑菇產業的前景是光明的,他們將抓住我市打造現代農業和綠色食品加工基地契機,創新思路,增添措施,突出優勢,抓出規模,壯大蘑菇產業,真正形成綠色品牌,向著全省、全國最大蘑菇產業基地沖刺。
編輯:皮皮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