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08-2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我國北方是黑木耳的主產區,黑龍江省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尤為適應黑木耳的生長,它的年產量占全世界的二分之一還多,而且黑木耳質地又特別好,耳朵大,肉厚,色澤光亮,口感好,為此人們把黑龍江省譽為黑木耳的家鄉。
黑木耳生長于闊葉朽木,菌類,色黑,形狀像耳朵,由此而得名。它是天然的保健品和著名的滋補品,有腸胃清道夫的美稱。對難以消化的頭發、谷殼、木屑、沙子和金屬等異物具有溶解和氧化作用,并對各種結石有顯著化解功能,結石患者常食黑木耳可化解結石,潤滑腸道,使結石排出。常吃黑木耳還可預防血栓等癥的發生,可見黑木耳是集藥物與食品于一身的美味佳肴。
早些年黑木耳在林區并不被看好,只是一道普普通通的黑菜,俯拾皆是。那時林區及周邊地區家家戶戶的柵欄都是用雜木棍圍成的,時間一長雜木棍就逐漸腐朽了,夏天一場雨過后,便在雜木棍上長出一朵朵黑木耳來,家庭主婦和小孩們便挎著小筐在柵欄邊摘黑木耳,每場雨過后幾乎家家都會有一筐黑木耳進賬,曬干后留著待客用,來客人了抓一把黑木耳用水發好,和白菜片放在一起炒,就是我們現在餐桌上常見的黑白菜,是一道極好的下酒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隊搞大幫轟,加上連年自然災害人們生活十分困難,出一天工掙幾毛錢,有的時候還得倒找錢,有些男勞力就借著雨休,背著背簍跑到大山里去采摘黑木耳。每天總能采回滿滿一背簍,曬干了偷偷拿到集市上去賣,換回油鹽錢補貼家用。聽他們講溝膛里黑木耳老鼻子了,摘也摘不完,可惜山太高,坡太陡,加上幾十里的山路沒法往回倒騰,眼巴巴的都爛在那里了。近幾年山里的朽木越來越少了,想采摘天然黑木耳趕上找棒槌了,聽說原來賣20幾元錢一公斤的天然黑木耳,現在已經賣到200多元一公斤,還得提前訂貨,平時根本就買不到,可見物以稀為貴啊!
由于黑木耳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被一些工礦企業定為職工的保健食品,黑木耳還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商品,在國際上久負盛名,這就使黑木耳十分走俏,供不應求。改革開放后為了滿足市場對黑木耳的需求,國家大力推廣木耳段栽培技術,以提高黑木耳的產量。林業部門將采伐的剩余物和一部分闊葉林木作為原料批給農民進行黑木耳栽培。當時在林區及其周邊地區掀起了木耳段栽培熱潮,使一些栽培木耳段的人家很快走上了致富路。
木耳段的栽培技術含量較高,它的主要生產程序是選場、選材、選種、接菌、管護和做耳。
要挑選通風向陽,水源充足,便于人工噴水和管理,排水良好,不受洪澇影響的衛生潔凈的田塊、山腳地和緩沖地帶作為栽培木耳段的場地。清理好雜物,用生石灰消毒備用。
最好是選擇直徑為8~15厘米的硬雜木為原料,以色木、柞木和白妞子為最佳。硬雜木抗腐朽可以延長生產周期,軟雜木使用一年便腐朽廢棄了,好的硬雜木可以使用三年。做木耳段的木料最好在大雪到冬至期間采伐,這段時間樹木正處于休眠期,養分保留得比較充分。
選菌種是很關鍵的一環,這和種地是一個道理,好種才能出好苗。用了死菌是長不出木耳的。好的菌種用肉眼看潔白粗壯,生長均勻整齊,沒有淡褐色色素,無雜質。聞一聞有一股清香味。接菌氣溫要在8℃以上,宜早不宜遲。用鉆孔機在木頭上按巴掌大小的距離成"品"字型鉆好眼,填上木耳菌砸實,用樹皮封好口就成了。
木耳段的管護期至關重要,要像照顧嬰兒一樣進行管護,主要掌握好溫度和濕度。黑木耳最適應在溫度15℃~25℃生長,要根據天氣和黑木耳生長情況適時進行通風和噴水,否則便會出現流耳和爛耳的情況。
采收木耳應在雨后天晴,耳片已干,耳根尚濕潤時采收。木耳采收后要搭架晾曬,一次曬干,當含水量達到14%以下便可以打包收藏了。
二十世紀末黑龍江省實行天保工程,封山育林,限制采伐量,木耳段的栽培已經絕跡,代之而來的是袋木耳栽培。袋木耳和木耳段完全是一個道理,無非是木耳段是將菌苗接種在木頭上,而袋木耳是將菌苗接種在木耳袋上,袋是木頭的替代品而已。木耳袋是由鋸末子、麥麩子、稻殼子、玉米面和石灰按比例配制而成。由于這些原料大都是林區及周邊地區的剩余物,俯拾皆是,既方便了黑木耳的栽培也降低了黑木耳的成本。倘若你到黑龍江省的林區及周邊地區轉一轉,便會看到漫山遍野的袋木耳。現在袋木耳已經成為黑龍江省森工企業的一項支柱產業,也為當地農民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編輯:皮皮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