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6-1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記者 明旭影)寒冬時節,安仁縣坪上鄉數百畝成片成片的食用菌大棚基地溫暖如春,一排排料包成行成堆,一朵朵姬菇調皮地探出小腦袋,一個個菌農忙得不亦樂乎。
說起安仁的食用菌種植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坪上天扶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袁王茍。袁王茍是坪上鄉坪上村人。1982年,在聆聽北京大學一教授的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后,他與食用菌結下了不解之緣。之后他自費到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向吳自強教授拜師學藝,并且掌握了食用菌袋裝栽培技術。1984年,他開始在家種蘑菇,隨后在衡陽、廣州等地承包土地種菇,自產自銷。期間他發現廣州的食用菌市場非常旺,于是想到回家興辦公司帶領鄉親們一同種菇。2002年春節,他在坪上鄉創辦了天扶食用菌有限公司,并且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發動本地農民在自家種,公司包收購。當年由于技術不過關,品種沒選好,種出的蘑菇質量達不到標準,在廣州銷不出,他一下子虧損20多萬元。
初次失敗,袁王茍并沒有退縮。隨后他再次到省微生物研究所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在一個多月的學習研究中,他發現有一種小姬菇市場很旺銷。他開始研發培育這個品種,從姬菇的菌皺里取出孢子,放到培養基里耐心培養,最終成功培育出20多個野生菌種,其中江洲系列8個品種更是聲名遠揚。2003年初,袁王茍發動農戶用自己培育的菌種種出了小姬菇,不僅芽多,而且長得均勻,當年菌農贏利60多萬元。2003年下半年,他投資80多萬元建立了一個占地50多畝的食用菌大棚基地,免費給村民種植,由他指導生產,然后統一收購、統一銷售。見他掏錢建大棚還包銷售,村民們越發認定跟著他種菇準能發財,在外打工的村民陸續回家種菇。2006年,坪上鄉大棚基地發展到了140多畝。
隨著種植食用菌的村民越來越多,所需的原料也越來越緊,種菇所需的棉籽殼得到岳陽和湖北購買,且價錢年年上漲。2003年4月的一天,當時袁王茍正在田邊散步,田埂上一堆沒有來得及扔掉的稻草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一堆腐爛的稻草上長出的好像草菇一樣的東西讓他靈光一現。他開始嘗試著在平菇種植中往棉殼和木屑里加入少量稻草,平菇不但長了出來,質量和口感明顯有了不同。試驗的成功意味著大規模生產食用菌有了便利的原料,因為安仁縣有34萬畝優質稻,稻草資源十分豐富。接著袁王茍又試著加稻草來種姬菇,起初由于沒有掌握好消毒時間,稻草里的細菌自然孳生出了有毒的雜菌,1萬多料包白白浪費。他把消毒時間從15分鐘延長到了半小時,這一次,姬菇終于長了出來,產量還增高了。以前一個料包約產0.5公斤姬菇,加了稻草后產量提高了0.1公斤,每公斤能多賺1元。由于生產成本低、運費便宜,在廣州市場安仁姬菇顯現了價格優勢,很快占領了市場,旺季時每天生產50噸都供不應求。
目前,坪上鄉幾十畝以上的規模食用菌種植專業戶有100多戶。在其帶動下,安仁縣9個鄉鎮都在利用稻草種菇。如今,村民每畝地能賣500多公斤稻草,僅此一項全縣農民一年即能增收1100多萬元。隨著稻草種菇的農民逐漸增多,安仁還出現了專門靠收購稻草、加工稻草致富的農村經紀人呢 。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