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8-2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新技術應用原則:具有基本技術基礎,領會新技術內涵。
1、大田蔭棚仿野生栽培技術:
在長期的實踐工作中,針對夏季氣溫高、難以調控溫、濕度的種種弊端,我們設計了一種“蔭棚仿野生栽培模式”,該模式適應于集約化生產,由于平菇生長處在較開放的環境下,與野生菇有著相仿的條件,故其子實體色澤純正、菌肉組織緊密、商品價值極高。具體操作為:
選一塊栽培場地,要求相對平坦,面積在1000平方以上,不可過大,用竹木或水泥架桿均可,搭設2~2.5米高、南低北高的棚,上架樹枝、玉米秸均可,覆一層塑膜后,再覆蓋柴草、秸稈等,使之成為一大型蔭棚,四周適當種植栽培絲瓜、南瓜、葫蘆類植物,使秧蔓上棚,形成濃密度頗高的綠色蔭棚。棚頂四周大于栽培場地2米以上。蔭棚四周拉設遮陽網至地面位置,其頂層位置架設輸水管線及單向(向內)噴霧頭,每個栽培方內縱向架設二排雙向噴霧頭。正常管理時,噴霧頭全部工作,增加水分及濕度,有風時,可將上風方向噴霧頭打開;中午時分氣溫太高,可打開南面噴霧頭;下午“西曬”時,可將西面噴霧頭打開;陰雨天時不必噴霧,任其自然即可。
由于蔭棚下溫度較為恒定,濕度條件較好,故可減少大量管理費用,并可因鮮菇的商品價值高而提高生產效益。但是,蔭棚的面積越大,蔭棚自身的建造及管理費用越高,比如防風問題、雨水排泄問題等等,因此不具備規模化生產條件時,不宜盲目效仿。但是,一般栽培規模時,可將蔭棚建得小一些,比如,可建44米×44米方形蔭棚,內排40個立體菌墻,盡管偏小的蔭棚受外界自然溫度的影響較大,但如能細心管理,仍可獲得大蔭棚的生產效果。
2、平菇爆發出菇新技術
所謂“爆發出菇”,意指食用菌栽培時,通過人為調控條件,使之出菇便形成“爆發”之勢,使原來長達3~5個月、3~4潮出菇、生物學效率100%左右的栽培管理,一旦“爆發出菇”,其總體產量的80%甚至達到傳統栽培100%的產量一次性出齊,最高可達到生物學效率超過150%的生產效果,既縮短了栽培管理時間,又提高菇品的商品質量及其商品價值,投入產出比大大提高。“爆發出菇”的技術要點為:
2.1對菌種進行脫毒處理或引進脫毒菌種。眾所周知,經科學方法進行脫毒處理的菌種,其自身不會攜帶任何病毒病菌,并且,在脫毒操作過程中,經過連續不斷的高溫--低溫鍛煉后,菌種的抗性也得到相應提高,不會存在種性退化等問題。
2.2調整基料的營養組分及其水平。一般生產中可根據栽培原料設計配方,總體而言,應主要傾向于補充以微量元素為主的營養成分,如以棉籽殼為主料時,每250千克干料可加入120克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拌料型),使基料的營養組分得以科學合理、全面均衡,為菌絲生長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
2.3嚴格栽培環境的消殺處理。目前,經過大量研究,我們傾向于在基料內加入賽百09等抑殺菌藥物,以提高發菌成功率;同時,配合對發菌場所進行嚴格的消毒殺菌處理,在生產環境日漸惡化的今天,這些措施很有必要,其效果也非常明顯。
2.4強化菌絲后熟培養,使之最大限度的儲備爆發出菇的生物能量。菇農朋友都知道,尤其平菇類,一旦完成發菌,很快即可現蕾出菇,但一潮菇出不好,便會發生諸如出菇難、病害多等令人頭痛的問題,當然,問題的發生,不是單一因素,但據我們的長期觀察和研究,認為其菌絲數量不足、生物量儲備偏少、即其菌絲后熟度不足,是主要制約因素,因此,我們加大了該方面的研究,結果是:在一定范圍內,相同品種、基料等條件下,菌絲后熟期與提高第一潮菇的生物學效率有著非常密切的直接關系。所以,我們提倡在調整基料的營養等前提下,盡量延長菌絲的后熟時間,一般以15天左右為宜。
2.5出菇階段配合“葉面施肥”,加強“爆發出菇”的效果。一般當菌蓋直徑達到2厘米左右時,即可噴施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噴施型),對子實體直接噴灑即可,每潮菇噴3遍即可達到最佳增產效果,并同時有提高菇品品質、提高抗性和增加營養和口感等優勢,近年來受到廣大菇農朋友的歡迎。
2.6爆發出菇可最大限度的減少病蟲危害。由于只出一潮菇,時間短,病蟲害基本沒有發生的機會,所以,僅僅是預防性用藥即可,不存在因發生病蟲而受損失等諸多令人頭痛的問題。
“爆發出菇”的生產效果已經顯現,該技術可適應于大多數品種,但必須幾項措施配合進行,方能顯示出該技術的優勢。(曹德賓/文)
編輯:LQ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