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8-3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1、立體栽培:小批量傳統栽培方式;將菌袋解去扎口并松開塑膜,然后進行碼垛,兩頭出菇,一般可碼高6~10層甚至更高,該方式比較原始,但由于出菇干凈、菇體含水率較低,所以較受菇農歡迎。但美中不足的是,產成品的菌柄彎曲,采收以及運輸等過程中易致菌蓋脫落,導致商品價值偏低;而且,菌袋失水嚴重,離壁現象嚴重,容易發生邊壁菇,而且三潮菇很難發生,生物學效率較低。
2、床架栽培:該模式適應于反季節栽培及工廠化生產,菇農小批量栽培時也可參考。采用折底塑袋裝料,單頭接種、單頭出菇,可密集排放于栽培層架上,向上直立出菇,該方式的最大優勢就是菇品的含水率適宜,菇體周正,朵形均勻,商品外觀性狀好,商品價值高,而且,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栽培場所的空間,相對節約了菇棚的設施投資,提高了資金利用率。其不足就是栽培架的一次性投資較高,同時,也存在架層過高時上下溫度不一、濕度不勻等問題,如果菌絲后熟度不足,一潮菇后菌袋失水較多,則會對產量發生較大影響。
3、畦式栽培:該模式適于菇棚面積大、環境較好的栽培,一般多在一潮菇采收后進行。將采用立體栽培的菌袋,從中切斷,使成兩個獨立的無底菌袋;采用折底定型方底塑料袋時,則將其底部塑膜劃破切去;棚內建畦,深約10厘米左右,灌透水后,將菌袋立于畦內,用少量土加以固定,出菇期間經常往畦內澆水,使基料能夠保持子實體生長發育所需水分,故其產量高于前述模式;而且,所產菇品大小均勻一致,菇體周正、整齊,商品性狀好,商品價值高,最大的不足就是占地面積大,菇棚的利用率低,人工效率低,攤入的固定資產折舊率亦高。
4、地溝栽培:所謂地溝,就是在平地上下挖深約1~1.3米、寬約2~4米、長約20~50米不等的土溝,兩邊用土屯高約0.8~1米左右,或平行架桿、或插以粗壯的竹拱片之類形成拱頂,然后上覆塑膜,覆蓋加厚草苫或覆以麥草、玉米秸等保溫,根據寬度設定栽培方式,也可利用原有溝渠等條件依勢而建。該模式可立體式,可層架式,亦可進行畦式栽培。該方式有幾大優勢:首先,充分利用了地溫,使金針菇子實體自始至終處于相對穩定的溫度環境中,發育良好;其次,利用了地下土壤的保水保濕性能,菌袋失水率低,子實體生長正常;第三,無須投資建造菇房、菇棚之類,節約了投資;最后,地面上沒有永久性的建筑物,根據計劃或者規劃安排,可隨時進行新的建設。此外,生物學效率較高等等,可以說,該模式綜合了上述多種模式的生產優勢,最大程度的解決了一家一戶規模小、投資少的困難,使產業化生產具備了較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每年都需要在相同季節里挖溝、搭棚,既浪費勞動力,又使生產缺乏固定性,拿山東等地區來說,就金針菇的適宜生產季節而言,如果將挖溝、搭棚集中在10月份,是很合適的;但該季節又是秋收、秋種、秋管的“金三秋”,是很難完成規模化建設的。因此,亟需各地進行統籌安排,既不與傳統的農忙爭勞力,又不耽誤金針菇的最佳生產季節。(曹德賓 /文)
編輯:LQ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