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10-1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每年七八月份,在四川省宜賓市珙縣一條鄉級公路上,裝滿廢棄醫用藥瓶的卡車就會接二連三地開進路邊的農民王乾友家的院子。這些瓶子只見進不見出。幾十萬只瓶子裝進王乾友十多年前修的一個暗道,它們讓王乾友在8年中迅速積累了2000萬元的財富,也讓這財富轉眼飛走。
王乾友幾代人都以務農為生。王乾友結婚后不好好種地,卻經常把碎屑樣的東西往玉米地里搬,說一畝地需要6噸純竹屑和一些玉米粉,竹屑他要鋪10到15公分厚。1993年,他1畝地栽的東西就賣了五萬多元錢。原來他種的是竹蓀,它生長在竹林里,生長的溫度在八到三十攝氏度之間,濕度要達到90%到95%之間。野生竹蓀20年前賣出過1公斤4000多元的高價,幾十畝竹林也未必能長得出1公斤竹蓀。
原來王乾友從香港客商那里了解到一個秘密———每年宜賓的野生竹蓀最多只產100公斤,在香港每兩野生竹蓀可以換取一兩黃金。王乾友就計劃花五年時間把這個研究成功,當上千萬元戶。
王乾友終于研究出了竹蓀的菌絲,并種植成功;這讓他聲名遠播。全國有4000多人直接跟他學技術,買他的菌絲。一瓶菌絲通過擴大繁殖能種一畝竹蓀。隨著這項技術的推廣,原本在國內市場上難得一見的竹蓀開始走向山貨市場;其中品質最好的紅托竹蓀400多元1公斤。1996年,王乾友在辦公樓下挖了一條暗道,存放培育竹蓀菌絲的瓶子。靠賣菌絲,他每年的收入有500多萬元;種植竹蓀的收入一年能達到200萬元;到2000年,王乾友積累了上千萬的財富。他在縣城買了最好的商品房、兩個門面房和高級轎車。2001年,王乾友種植了300畝竹蓀。采收時,盡管他組織了400多農民,還是被弄了個措手不及———“竹蓀蛋早上8點鐘一破殼,兩個小時就長大了。”菌絲需要4個多月的時間才能長成竹蓀蛋,四個月的艱難孕育,卻只為了一小時的優美綻放,一小時后竹蓀便迅速地凋萎腐爛。為防止竹蓀網格狀的裙邊長全后腐爛,必須在兩個小時內采收烘干。因為采收不及,王乾友的竹蓀有一成沒收上來,損失了50多萬元。
王乾友到附近的餐館想辦法,有個廚師把竹蓀蛋做成菜。王乾友又把竹蓀分成竹蓀芯、竹蓀胎、竹蓀帽和竹蓀棒四個系列產品,解決了竹蓀集中采摘后處理難的問題,賣鮮竹蓀蛋比單獨賣干竹蓀每畝還多賺3000元,還節約了烘干的煤和人工成本;農民賣一畝地的鮮竹蓀可以比賣干竹蓀增加2000元到3000元錢的純收入。
竹蓀多了,市價就從每公斤500元以上跌到了每公斤100元左右;如果竹蓀價格繼續走低,農民也許會放棄竹蓀,那么他經營竹蓀和菌絲的生意就將就此結束。于是,王乾友準備通過深加工提高竹蓀的附加值,通過微生物轉化把竹蓀的蛋白質轉化成氨基酸,通過發酵把竹蓀的糖轉化成酒。可王乾友把十年來種竹蓀賺到的一千多萬元拿出來建設廠房和生產線時,噩夢就開始了。在新市場開發的3年時間里,王乾友虧損了1000多萬元。正在資金緊張的時候,股東們等不及了,紛紛撤資,焦頭爛額的王乾友只好開始打房子的主意。賣掉房子和本田轎車,王乾友的資金缺口仍然很大。
三年后,王乾友帶著竹蓀精樣品參加了重慶舉辦的食品博覽會。一個叫莊亞民的人與他合作,使他有了新的開始。到2009年,莊亞民已經為竹蓀深加工項目投資5000多萬元,事業有了進展,王乾友四年前抵押出去的車最近也終于被拿回來了。摘自央視《致富經》
編輯:XS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