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12-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初冬,位于淝河沿上的褚集鄉褚集村就像一個跳動的音符,充滿了活力。該村干部介紹:“養平菇是我們村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 全村有300多幢平菇大棚,幢幢都成了搖錢樹。”
走進褚集村,家前屋后全是養平菇的塑料大棚。一位熱情的大嫂采過一朵胖嘟嘟、水靈靈的平菇,滿臉得意地說:“看看俺種的平菇,可比雪蓮還漂亮!”褚集村有200來戶農民從事蘑菇生產,年產鮮蘑菇50多萬公斤,產值達100多萬元。村民褚先振在家門前閑置的3分“雞飛地”上種了一棚平菇,6個月賣了8茬鮮菇,純收入達12000元,小褚高興地說:“在家種平菇比出門打工強多了。”
褚良懷是褚集村種植平菇的引路人,也是村平菇協會會長,從事平菇生產已有20多個年頭。褚會長說:“褚集村是玉米種植大村,面積達6萬畝以上,玉米蕊又是生產平菇的最佳基料。俺估摸著讓玉米蕊變成鮮美可口的平菇,準是掙錢的好門路。”就這么,褚良懷把利用“雞飛地”種平菇做的越來越精,平均每公斤鮮平菇兌價賣到了3元。褚良懷種平菇出了名,周邊村民也把發財興業的目光盯在又白又嫩的平菇上。地方政府根據產業發展的需求,對農戶加以引導扶持,幫助注冊了“褚集牌”鮮菇商標,成立了專業技術協會,完成了從選種到生產、銷售等多個環節的優化組合,把平菇種植培育成了大產業,讓莊子里60%以上的人家靠種平菇過上了好日子。“褚集”平菇還遠銷到合肥、淮南、阜陽、蚌埠等大、中城市。
在褚集村家前屋后采訪,最讓人納悶的是柴草堆少了,堆成山、壘成垛的農作物秸稈不見了蹤影。褚良懷又笑著說:俺村的作物秸稈都長成平菇賣到城里,變成鈔票了。不僅如此,褚集村種平菇每年還要幫助周邊村莊、鄉鎮消化掉近10多萬畝土地的作物秸稈,種平菇不僅讓褚集村人找到了增收致富路,還找到了處理農作物秸稈最環保、最有效的好辦法。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