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3-1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家住長豐縣水湖鎮的李慶利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從事蘑菇種植20年來,不斷改進種植技術,蘑菇產量節節攀升,每百斤培養基最高產出400斤平茹,在十里八村的農戶中引起了嘖嘖贊嘆,被稱為自學成才的土專家。
1987年中學一畢業,李慶利就開始學種平茹。起初他對平茹種植技術一竅不通,僅僅靠自已買的種植資料和外購的菌種就上路了。起初他把稻草在鍋里蒸煮后,冷卻晾干后點上菌種,最后卻以失敗告終。經過不斷摸索,李慶利漸漸趟出了自已獨特的平茹種植技術。1997年,他把稻草、棉籽殼和作物秸稈混合后制作出的培養基鋪在田里,然后點上菌種,15天后再覆蓋上1公分厚的土,半個月就產出了平茹。此次有別于常規的種植技術革新,取得了初步成功,每百家斤培養不僅產出了170斤—200斤左右的平茹,并且產出的茹肉厚,有野生菇的口感。如果采用通常的菇棒套袋技術,每百斤培養最多只產出150斤平茹。
但是,李慶利在試咱過程中發現,采用此種方法種植的平茹,在生長過程中易感染霉菌,每百斤培養基就減產20%以上。
2006年以來,李慶利對平茹種植技術又繼續進行了改良,摸索出了覆土再澆淘米水的新技術。他把鋸末、花生殼、少量的糠、棉籽殼和玉米芯混合在一起,再加上2.5%—3%的石灰水攪拌后裝袋制成培養基,然后用蒸汽滅菌10小時左右,冷卻后在培養基的兩頭點上菌種,放置在大棚內進行培養,1個月左右以后就可以產出第一茬茹。他接著在蘑菇大棚內挖出一條1米寬和10公分—15公分深的溝,把茹棒去袋后放置在溝里,覆蓋上3公分厚的土,灑上薄薄的一層石灰,再澆水,約2個星期以后就可以出茹了。李慶利對記者說:“覆土很關鍵,因為土壤里有水分和一些微量元素,可以更好的促進茹的生長。”
“當茹出到豆粒大時,就要開始給它噴灑些水了。”李慶利介紹到,種植戶可以把自家的淘米水先沉淀一下,然后把30%的淘米水和70%的清水混合在一起,平常每天只要噴灑一次即可,但在氣候干燥的時節每天上午和下午要給地里正在生長的平茹各噴灑一次。初期噴水量可以少一些,在茹的生長后期就要加大噴水量。“單純噴灑清水與兌一些淘米水噴灑相比,效果大不相同。”李慶利告訴記者,他試驗發現,如果只噴灑清水,100手培養基平均可以產出300斤平茹。噴灑淘米水后,100斤培養基可以多產出100斤茹。平均一朵茹有20斤重,最大的一朵茹有40斤重,堪稱“茹王”。
種植新技術的采用,讓李慶利的茹產量大增,一畝地一年可以產出4萬斤—5萬斤茹。他現在正琢磨著繼續進行種茹技術革新,還想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申請技術專利。(安徽日報農村版)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