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尚玉玲)4月24日下午,山西省食用菌協會會長...[詳細]
本網訊(記者:牛雅)近日,遼寧省遼陽市佳琦食用菌合作社...[詳細]
本網訊(記者 齊彩夢)4月25日,來自陜西漢中市洋縣沙溪村...[詳細]
本網訊(記者 尚玉玲)4月25日,朝鮮國家食用菌發展局局長金哲...[詳細]
日前,由北味集團董事長齊振東、黨總支書記王立運、技術總...[詳細]
四川省彭州市毛木耳生產存在的技術問題與解決辦法(上)
發布日期: 2010-04-1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四川省彭州市毛木耳生產存在的技術問題與解決辦法(上)
劉葉高/文
根據福建省三明市對口支援彭州市紅巖鎮災后恢復重建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彭州市農發局的安排,以及援建“彭州市珍稀食用菌試驗示范培訓基地”項目建設工作的需要,本人于4月14-23日前往彭州市進行食用菌生產考察和舉辦食用菌援建項目首期技術培訓班。
彭州市栽培毛木耳已有10多年的歷史,生產發展迅速,取得了可喜成效,成為四川省的毛木耳重點生產基地之一。據了解,這幾年該市每年栽培毛木耳都達一億多袋,是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種植業項目。這兩年,彭州市還開始開發工廠化栽培金針菇以及雞腿蘑、鮑魚菇等珍稀食用菌生產。紅巖鎮的梨花坪村是毛木耳重點生產村,2007年還成立了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了“梨香”牌木耳商標。
該市在毛木耳生產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技術上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以改進和完善,以取得最佳經濟效益。彭州市離四川省會成都只有幾十公里,高速公路貫通,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通過此次考察了解,增進了三明市與彭州市食用菌援建項目和食用菌生產取長補短的合作意愿和信心。本文是本人此次在彭州市紅巖鎮梨花坪村講課的部分內容,現把它整理發表在《食用菌市場》刊物上,旨在對當地菇農有所益處和起拋磚引玉作用,僅供參考。
一、主要技術問題
從我們先后到彭州市紅巖鎮、磁峰鎮、麗春鎮3個鎮5個村的毛木耳及2家食用菌企業生產基地進行實地考察和走訪農戶了解情況看,毛木耳等食用菌生產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有:
1、制袋污染率高。從走訪中了解到,這兩年多數農戶毛木耳制袋污染率都在10%以上,高的達20~30%。而我們在麗春鎮1家食用菌企業生產基地看到,制袋污率高達60%以上,有2批次約7萬袋的雞腿蘑全部報廢。磁豐鎮1個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3萬袋的鮑魚菇也全部污染雜菌。
2、栽培產量偏低。據農戶說,毛木耳菌絲生長好的菌袋(干料1.1~1.2公斤),袋產干耳可達0.2公斤左右。若把菌絲生長狀況不夠理想的加在一起平均袋產干耳約在0.15公斤左右,低的只有0.1公斤,生物學效率偏低了一些。
3、病蟲害嚴重。病害主要有綠霉、紅霉、黃曲霉、青霉和假單孢桿菌、細菌、粘菌病等。蟲害主要有:菇蠅、菇蚊等。
二、原因分析
從走訪的農戶和生產實際看,菇農栽培毛木耳具有一定的技術經驗,但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生產技術問題呢?我認為有多方面的綜合原因:
1、氣候環境與生產老區問題。彭州市緊靠四川成都省會,盆地、平原海拔多在600多米,空間濕度比較大。菇農說,一般正常天氣下菇房空間濕度在70%左右,平時氣候比較悶熱。彭州市又是木耳生產老區,搭建的菇棚是平頂圍膜不開窗棚,較不適合高溫高濕區域栽培,且有的菇農在一個比較簡陋的菇棚連續栽培7-8年,仍在使用,環境污染源多。再加栽培技術多沿用早期生產模式,對較不適應的生產工藝和栽培技術沒有進行革新和改進。
2、菌種質量與管理問題。這個問題目前在我國來講是個比較復雜和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但在這里主要是菌種多數為自制自用,由于農戶之間的技術水平不一,制種的質量也不一。尤其是菌種配方差異較大,使用原料較不統一和規范,菇農對種性認識不足,對已老化長菇的菌種也在使用。
3、原輔材料選用與處理問題。栽培原料除了利用當地較為豐富的和無可非議的玉米芯粉外,也利用稻草粉作為部分培養料,這對不是草腐生型品種來說,菌絲生長是有影響的,對產量也有明顯影響,且玉米芯粉和稻草粉又都太粗。還有棉籽殼用前沒有預濕處理,隨配隨用,不利控制病蟲害。
4、拌料、裝袋與滅菌問題。拌料多數為人工操作,粗放,不均勻,最后雖過一次小斗型拌料機,那只是把成團的棉籽殼打散而已。裝袋過松,料與袋不貼緊,且菌袋選用20~22×58~60×0.28~0.03㎝的大規格和偏薄的聚乙烯塑料袋,很難把料裝緊,裝緊了就會破袋污染。滅菌使用寬平方型鐵板鍋水灶,鍋水與滅菌的菌筒隔板距離又偏近,灶灶均有菌筒“泡水袋”,即疊在灶內底層的2~3層菌筒汲水過多,濕度過大,接種后菌絲很難成活。有的農戶認為滅菌要更徹底一些,升溫到100℃時,保持達34~36個小時,這對培養料營養成份有一定的影響。
5、接種、養菌與通風問題。接菌是使用寬5㎝×厚0.5㎝的大口徑塑料圓卷為兩頭直接做為接種穴,接種后用報紙封口,橡皮筋卷著。從已上架的菌筒拿掉封口報紙看,很多菌筒接種量不足、接不滿、接不實,菌種很容易干燥死亡,不萌發、不吃料。此次我們到彭州沒有看到毛木耳菌袋培養現場,據菇農說,養菌基本不采取人工加溫措施,是把接種后的菌袋碼成一堆培養,待菌絲滿袋后把菌筒挑到菇棚出耳時才挑選菌筒,好的上架出耳,污染的扔掉。菇農采用這種方法養菌的目的是為了保溫,但則不利通氧。春栽毛木耳接種時氣溫都較低,如果不進行人工加溫,菌種的萌發力就低。我們在磁峰鎮看到多數菇農為了使養菌室保有一定溫度,在室內把鮑魚菇菌袋碼堆在一起,面上蓋上塑料布,不開門、開窗通風,我們打開培養室房門時,房間一股強酸味直撲鼻子,這樣菌絲怎能長得好?
6、開袋口催蕾與噴水出耳問題。出耳除了菌袋兩頭接種口長耳外,菌筒中部開1~2個口,共3~4個口出耳。大部分是菌袋兩頭接種口先出耳,菌袋中間開口的后出耳。由于袋口兩端接種口較大,出耳的原基多,形成的“蒂頭耳”大,伸展的有效耳片少,商品耳片也就少,會直接影響產量,且菌袋中間開1~2個菌口的開口也較大,也有類似兩端袋口出耳狀況,但會好些。菌筒開口后把開口處朝下方單袋、單路、多層架平放,不采取催蕾技術,讓菌筒自然形成原基,陸陸續續出耳,潮次不整齊。出耳后不敢噴水,一噴水就會流耳、爛耳和發生病蟲害等問題。而從毛木耳的生長實際情況看,耳片形成后,就要有一定的水分,才能長的大、長的快。如在三明市除陰、雨天外,晴天若再加氣溫較高時,每天木耳至少要噴2次重水。可在彭州多數農戶木耳原基形成后控制噴水,有噴水也是噴在無開口的上面一邊菌袋上。這種出耳管水措施對產量是有影響的。
三、解決辦法
1、改建較易排濕、降溫、通風的栽培出耳棚。菇棚搭建首先要選擇地勢較高,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遠離污染源(如垃圾堆)的場所,耳棚四周要開通排水溝。菇棚的棚頂要建“帽頂式”拔風通氣廊窗,門窗應安裝防蟲網,以防菇蠅、蚊進入,棚內有條件的可鋪澆水泥地面,以便于清潔消毒工作,菇棚門口外部要留有一定空場地,以便裝卸菌袋,每座菇棚相鄰要留有一定空間,不要緊挨太近,以利光照和通風。
2、引導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的菌種生產經營管理體系。“菌蕈菇一朵,菌種應為首”。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的菌種生產經營管理體系既符合國家有關規章制度,也符合農民生產實際需要和切身利益。因此,建議菌種要持證生產和經營,納入農業部門行政執法管理范疇,加強管理。有了高產優質抗病的菌種,就能提高木耳等食用菌生產的經濟效益。
3、選擇較適合于木耳生產的原輔材料和配方。栽培毛木耳的木屑粒徑可稍粗些,為3-5毫米就較耐爛筒和延長菌筒壽命,從而多長耳,提高產量,玉米粉稍細些,為1-2毫米。稻草粉盡量不用。棉籽殼要進行預濕處理,即在水池中浸泡48小時,浸泡時按池水量加入0.5~1%生石灰殺菌。菌袋要求拉力強,厚度達0.045~0。05㎝左右的低壓聚乙烯塑料袋,建議改用17×58×0.045~0。05㎝的菌袋和去掉兩端用套卷接種做法,這對徹底滅菌、菌絲生長、降低污染率、提高產量都有好處。其參考配方是:棉籽殼30%、雜木屑30%、玉米芯粉25%、麩皮7%、米糠6%、蔗糖1%、石膏1%。(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