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6-0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市面上的黑木耳一塊八毛都能買到,但我還是愿意出2塊買劉老板的,他的貨品質好,在市場上更搶手!”日前,在江津區德感街道高橋溪村食用菌種植大戶劉剛的菌棚里,前來訂購貨的客商說起劉剛的黑木耳就贊不絕口。其實,這位名氣越來越大的“菌棚保姆”在創業經歷中,卻有著一段不尋常的“淘金”經歷。 出師失利不氣餒 今年35歲的劉剛,是江津區德感街道高橋溪村的一位普通農民,他搞過運輸,外出打過工,小有積蓄。返鄉之后日子本來可以過得悠閑自在的,但一心想再次創業的他卻一刻也停不下來。2005年,劉剛看準了食用菌市場,投資40萬元建起了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菌棚,開始了新一輪“淘金”。 初出茅廬的他,由于技術缺乏,便委托一位自稱“種菌高手”的朋友作技術指導。在這位“高人”的“指導”下,他的菌棚反復出現菌絲短短時間大面積死亡的病情。不僅如此,這位“高人”還帶著購 買菌種和原材料的資金神秘消失了,劉剛的菌棚面臨破產困境。 5次拜師學技術 技術不過硬,劉剛摔了個結結實實的跟斗。然而他并沒有就此氣餒。經過多方打探,他了解到重慶農科院有一位姓何的老師是種植食用菌的專家。于是,他先后5次登門拜訪,虛心向何老師討教。劉剛的誠意打動了何老師,他答應“出山”為劉剛提供技術指導。 經過現場考察,何老師指出,菌棚殺菌消毒不過關,是導致大面積死菌的直接原因。在他的指導下,菌棚的出菌率奇跡般地達到了99.5%。攻克了技術難關的劉剛信心更足了,他帶著家人起早貪黑地做起了“菌棚保姆”,他的黑木耳也長得又好又歡,不到半年,日出貨量就突破了500公斤。 優化產品闖市場 產量上去了,銷售卻又成問題。據劉剛介紹,江津本地的黑木耳市場,每天消耗量一般在200公斤左右。超過這個量,就要造成產品積壓。為了進一步打開銷路,劉剛帶著產品到解放碑、盤溪、小龍坎等農貿市場去推銷。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精明的商家一比較就發現劉剛的黑木耳品質嫩脆、黑中透亮,紛紛爭著進貨。憑著誠信經營,劉剛很快就有了一批固定客商,銷路完全打開了。 在銷售中,劉剛還發現單一生產黑木耳銷售的時間過分集中,市場壓力太大。于是他決定優化產品結構,搞多樣化生產,除了黑木耳,還種了平菇、香茹。這樣菌場的出貨就能始終保持穩定,去年的收入已超過20萬元。 創新技術富鄉鄰 種菌到底有哪些關鍵環節?據劉剛介紹,搞好消毒是最重要的,包括原料粉碎、菌料裝袋、接種、發菌、出菇、采收等各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在菌種配方、環境消毒、溫濕度調節等方面要也一點不能馬虎,這樣就能保證高出菌率和高存活率,一般不會產生菌絲病死的情況。同時,為了保證了產品的綠色環保,整個生產過程中盡量不使用農藥。 他說,生產黑木耳,一般都把棉籽殼作為主要原料。但由于我市不產棉籽殼,往往要到外地拉貨,運輸費用驚人,價格從去年的每噸800元漲到了目前的每噸1800元。于是,劉剛開始創新原料使用技術,先后嘗試采用“青杠柴、桑樹枝、玉米芯等”作為原料,都取得了較好的效益,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 在劉剛的帶動下,周圍10多戶村民也搞起了黑木耳種植。壁山的陳友慕名而來向他討教,劉剛則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淘金”的經驗傳授給他。如今,陳友靠種黑木耳年收入已超過6萬元。 談到今后打算時,劉剛說:“我要把培養好的菌包送給周圍更多的散戶種植,而我則重點做產品回收和深加工,以此帶動更多村民?!?/P> |
|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