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7-0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他是大名鼎鼎的渝東菇王,在他的努力下,小小的雙孢菇沖出巫山的崇山峻嶺,成了航空餐的必備食譜,端上了洋快餐的餐桌,走進了全球最大連鎖超市。做到這一切,他只用了三四年。他就是李尚前。
廟宇素有巫山糧倉之稱,卻受困于玉米、紅苕、土豆“三大坨”傳統種植模式。2006年,還是廟宇鎮文化服務中心職員的李尚前開始琢磨如何突破困境。經研究發現,廟宇的氣候、地理條件比較適合食用菌栽培。當年,鎮里將打算種菇的農戶和村干部帶到四川雙孢菇種植大縣——大邑縣考察。
“大邑縣的雙孢菇種植大戶,原來是個每天挑著籮筐走村轉戶收破爛的。”李尚前回來后信心倍增:“我好歹還喝過幾天墨水。”當年,他注冊成立了巫山縣天地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租賃了位于原長梁的廢舊糧站,建起51個菇棚,帶頭種起了雙孢菇。第一年,巫山遭遇百年不遇雪災,雙孢菇損失慘重;第二年,遇到毀滅性螨蟲害,急白了頭的李尚前仍堅信,雙孢菇值得在當地發展,一定要干下去,干出名堂。
按當時的技術要求,雙孢菇種植的主要材料是稻草和牛糞,在當地都是緊俏貨。有時,牛糞得從內蒙古購買。“真是豆腐盤成了肉價錢。”多次請教專家,琢磨加實踐,李尚前發現玉米秸稈含糖量較高,發酵后充分碾壓打碎,效果不亞于稻草,于是研制出了玉米稈種菇法,“三大坨”派上了用場,并大獲成功。今年,僅春菇產值就達到了50萬元。
“舍得三年種,總有一年收。”李尚前隨后引進農業強國荷蘭的技術,購置大型機械,產業迅速壯大。現在,他的種菇規模已增加到3萬余平方米,一年可采菇200余噸,產值至少在120萬元左右。其中,每天采菇量達到2至4噸,高峰時一天要采摘30噸左右。
短短三年,李尚前成了遠近聞名的渝東菇王,種植雙孢菇成為當地人發家致富的支柱產業,前來請教的人多了,他準備成立一個食用菌專家團,免費為村民提供科學種植方式。李尚前還有個更大的夢想:向工廠化、規模化發展。按照他的規劃,也許不久,新成立的兩江新區就會有一家專賣鮮菇的菇行,供應來自巫山廟宇的新鮮雙孢菇。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