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9-1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近日,農業部2010年第二次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結果公布,綏化市水果和食用菌兩項農產品合格率均為100%,位列全國抽檢城市第一名。
綏化市一直重視農產品安全問題,構建了行之有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格局。今年年初以來,他們完善并推出六項措施,取得良好的市場監管效果。
強化生產環節監管。綏化市制定了《綏化市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的意見》等文件,依法加大了對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和生產過程等關鍵環節的監管。有關部門先后出動1391人次,檢查農藥經銷企業928家,查處案件297起,涉案金額23.94萬元。
他們還進行了工業“三廢”集中排放造成的點源污染和化肥、農藥、殘膜殘留過高造成的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通過施用有機肥料、根茬還田、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建立土壤監測點等技術手段,加強對耕地質量、養分含量和施肥肥效的動態檢測。要求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健全生產記錄檔案,推動了農產品生產向無公害標準化方向發展。
強化水產藥殘監管,促進規范養殖。綏化市要求,養殖企業、農戶必須建立完整、詳細、準確的《水產養殖生產記錄》、《水產養殖用藥記錄》和《水產品銷售記錄》,建立健全生產檔案。監管部門深入苗種生產企業、養殖場及重點無公害水產品生產企業,對違禁魚藥存貯、休藥期、生產記錄、用藥記錄等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和專項執法工作。目前,已出動執法人員222人次,檢查養殖場216家,苗種生產企業51家,魚藥經營店267家,查處案件8起。
強化農資市場監管,嚴格市場準入。今年,綏化市從基礎工作抓起,對全市農資生產企業進行詳細摸底,將所有農資生產企業的法人、營業執照、許可證、備案登記證,生產的產品種類、肥料和農藥登記證、產品質量標準、含量、劑型等標識,建檔立案,為全市農資市場有效監管提供了可靠準確的基礎。
監管部門加大農資市場檢查力度。深入10個縣(市、區),及鄉(鎮)、村屯,對農資經營業戶進行全面檢查。把無“三證”農資商品、沒有通過審定種子品種及無備案證的外省肥料和質量不合格農資商品堅決清出市場,把無證照經營、出租轉讓營業執照和農資經營業戶亂設的銷售點堅決取締,嚴厲打擊超范圍經營違法行為、經銷假冒偽劣農資商品和嚴重不誠實計量的行為,禁止定量包裝不合格、使用不合格或未經檢定、計量器具和農資商品虛假廣告。截至5月末,全市共受理舉報案件42起,出動農業執法人員4373人次,對2435家農資生產經營單位進行全面檢查。檢查經營種子的部門1173個,經營農藥部門907個,經營肥料的部門355個。全市共查處農資案件502起,沒收假劣種子2.1噸,取締非法經營業戶3家,吊銷(暫扣)證照3件。
強化銷售企業監管,確保消費安全。年初以來,綏化市以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超市為重點,聯合質監局、工商局的執法人員,出動市質量監督檢驗所的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車,深入到綏化市的農產品市場進行檢查。
強化“三品”監管,提高質量標準。綏化市制定了《A級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把住了生產源頭關。在種子投入上,推廣使用優質品種,全部實行良種采購、貯存、銷售一體化經營;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農戶購買的農藥和肥料,都由龍頭企業統一供應。強化了加工貯運管理,各綠色食品企業在生產加工中,積極兌現同基地簽訂的訂單,做到產品專收、專貯、專加工。同時綏化市還對“三品”生產投入品、加工企業、規范用標及認證資質等情況進行了檢查,共檢查了12個生產基地、45家綠色食品企業、21家無公害食品企業,配合國家、省抽檢了28種產品。同時,對“三品”標志使用不規范問題進行了檢查,發現3家企業4種產品存在一標多用現象,這些問題已在檢查過程中責令其進行整改。
通過一系列有力措施,綏化市農產品市場得到有效監控,產品質量、安全得到全面提升。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