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9-2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牡丹江市人工栽培食用菌已有幾十年歷史。特別是從2001年開始,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在調整農業結構,培育產業發展中,把當時生產規模僅有1億袋(塊)的食用菌列為全市農業13個主導產業之一以來,全市食用菌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濟和社會效益有目共睹,成為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本文通過對全市食用菌產業的走訪和調研,從食用菌產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進行研究,并對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對今后如何進一步提升其產業化引領作用,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全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
牡丹江市食用菌生產已覆蓋6個縣(市)4個城區,形成了近郊以生產杏鮑菇、白靈菇、金針菇等珍稀食用菌,銷售鮮品為主,縣(市)及林區以生產黑木耳、滑子菇、猴頭、香菇、元蘑等食用菌,銷售干品、鹽漬品為主的生產格局。牡丹江市被中國食用菌協會確認為全國食用菌的主產區,并被授予“中國食用菌之城”榮譽稱號,東寧縣被授予“中國黑木耳第一縣”、海林市被授予“中國猴頭菇之鄉”、林口縣被授予“全國食用菌優秀基地縣”榮譽稱號。2009年,全市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18.3億袋(塊),總產量(干鮮混合)達到20.1萬噸,約占全省總產量的60%,全國總產量的5%以上,位列全國市(地)級以上城市前茅。全市食用菌總產值達到43.4億元,占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8.4%;食用菌產業實現純收入17.9億元;全市農民人均食用菌產業純收入1492元,同比增長14.9%,占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9.2%。牡丹江已經成為全國食用菌行業增長速度最快、農民增收效果最突出的地區之一。
二、全市食用菌產業的生態效益分析
1、食用菌生產對農業有機廢棄物的利用
由于食用菌生產原材料主要為闊葉林鋸末、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料為原料,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可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牡丹江市是全國重點林區之一,境內有8個森工林業局、7個地方林業局,森林覆蓋率高達62.3%,林業經營面積325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2.4億立方米,每年可采伐木材100多萬立方米。加之比鄰俄羅斯,每年進口木材達800萬立方米左右,全市有木業加工企業1600多戶,年加工木材能力520萬立方米以上,其生產加工后的廢棄料——鋸末又作為發展食用菌的原料,變廢為寶,提高了林業、木業企業的經濟效益,而牡丹江市黑木耳協會、林口縣食藥用真菌研究會研究的利用山區落地的陳舊樹葉代替鋸末木屑栽培黑木耳及食用菌的新技術,又解決了傳統的用鋸末木屑做食用菌培養料過度消耗木材和栽培戶原料緊缺的難題。樹葉代料栽培黑木耳及食用菌新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1)原料來源豐富,取之不盡,凡是闊葉林區一年四季均可采集。
(2)成本低,產量增加、效益高。用樹葉做培養料生物轉化率比鋸末木屑提高15%以上,每個16.5cm×33cm的菌袋提高產量15%,降低成本0.18元。經濟效益巨大。
(3)節省了木材、保護了生態環境。此項技術最大優點就是用廢舊樹葉取代木材,所產生的生態效益是無法估算的。一般每立方米柞木、樺木可加工出干鋸末1000斤,每制菌1萬袋栽培種(16.5cm×33cm的菌袋)需干鋸末11200斤,所用掉木材11立方米。照此計算,全市10個縣(市)、區食用菌生產每年至少節省相當50多萬立方米木材所產生的鋸末木屑,生態效益巨大。
因此,樹葉袋栽黑木耳及食用菌新技術的發明解決了食用菌生產原料不足的后顧之憂,減輕了生態壓力,直接保護了森林資源,又對森林防火起到重要作用。
2、食用菌生產為非耕地、立體、高效生產
食用菌的生長不需要土壤,因此不需要耕地,可以利用非耕地之外的地面。在食用菌生產中,地面僅作為其生產活動的支撐,而不是植物那樣的營養來源。食用菌生產可以利用的沙石地、坡地、荒地、林地、房前屋后等各類土地,在牡丹江市“九分山水一分田”的自然條件下,充分利用非耕地生產食用菌,增加食物供給,潛力和意義巨大。食用菌中的菇類可行立體栽培,有的種類需要架設層架,有的則可以直接疊壓碼放,墻式栽培。食用菌還具有低耗水和高生物轉化率的優點,與大田主要農作物相比,食用菌生產可實現較高的生物轉化率。
三、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經濟效益分析
食用菌產業具有點木(草)成金,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的產業特點,其生產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投入產出比大約在1:2~3。
食用菌生產:
黑木耳袋均成本為0.55元,主要由菌種、菌袋、鋸沫、營養填加料、地膜、遮陽草簾、接菌消毒設備、燃料、人工費等部分構成。每袋黑木耳平均產量為7錢(0.035公斤)左右,按照每市斤收購價21元(42元/公斤)計算,單袋產值在1.55元,單袋純利潤約為1元。按照每1萬袋黑木耳占地1畝地的常規標準計算,每畝地種植黑木耳可實現純利潤10000元。
猴頭菇除出菇階段采用立體化棚架擺放方式外,其生產原料構成與黑木耳類似。每袋猴頭菇成本均價在0.76元,產量約為1市斤(0.5公斤)鮮品,按照鮮品收購價每市斤2元計算,每袋產值約為2元錢,純利潤為1.24元。由于猴頭菇采用立體棚架出菇,每畝地棚架一般可擺放3萬袋猴頭菇,畝產猴頭菇30000市斤(15000公斤),純利潤37200元。
滑子蘑塊均成本為0.85元。菌塊內物料成份與黑木耳類似,包括菌種、菌袋、鋸沫、糠麩玉米粉等營養料組成,成本為0.40元。菌塊的出菇方式與猴頭菇類似,采用立體棚架擺放,但管理過程較猴頭菇煩瑣,管理成本約為0.45元,主要包括消毒滅菌、人工費、水電費等項目。單塊滑子蘑產量為1市斤(0.5公斤)鮮品,收購價格每市斤為2元(4元/公斤),每塊滑子蘑產值為2元,純利潤為1.15元?;幽⑴锛芸臻g利用率較高,每畝可擺放5萬塊,鮮品產量可達5萬市斤(2.5萬公斤),純利潤57500元。
蔬菜生產:
以2009年牡丹江市近郊蔬菜生產中價格較高、種植量較大的日光溫室西紅柿(以色列)為例,單產2萬斤/畝,按平均價格1元/公斤計算,產值2萬元/畝,純利潤1萬元。
糧食生產:
2009年全省水稻單產426.55公斤/畝,玉米單產319.2公斤/畝,大豆單產98.45公斤/畝;水稻平均每畝生產成本為546.01元,玉米平均每畝生產成本為296.83元,大豆平均每畝生產成本為206.20元;水稻畝均總產值911.75元,玉米畝均總產值421.31元,大豆畝均總產值347.53元。水稻畝均利潤365.46元,玉米畝均利潤124.07元,大豆畝均利潤141.17元。
統計結果顯示,食用菌產業中的木耳、猴頭菇、滑子蘑三大品種的畝均純利潤分別是大棚西紅柿畝純利潤1萬元的1倍、3.7倍、5.8倍。分別是水稻純利潤365元的24倍、100倍、150倍,是玉米124元的72倍、300倍、460倍,是大豆141元的63倍、260倍、400倍,經濟效益較高。因此,食用菌產業被譽為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明星產業。
四、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社會效益分析
1、食用菌生產緩解就業壓力
食用菌生產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和緩解了因勞力過剩而產生的社會壓力和農民就業問題。2009年,全市發展鄉鎮生產基地42個,專業村340個,帶動農戶4.86萬戶約14.6萬人從事或受益于食用菌產業。通過對東寧、林口等地的調查了解到,在黑木耳采摘季節,已經出現了用工緊張,人工費上漲,個別地方甚至達到了每人每天100元。
2、食用菌的生產有利于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的發展
傳統農作物栽培過程中過量使用化肥,造成具有致癌作用的硝酸離子和亞硝酸離子的含量在農產品中大幅超標。施用有機肥料,發展綠色農業或有機農業是當今農業的發展趨勢。食用菌產業在為人類提供高營養、無污染、,有益健康產品的同時,又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優質、無污染的有機肥料,并且氮磷鉀含量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結構、減少大量施用化肥和噴灑農藥所造成的環境污染。
3、食用菌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力
全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從弱小到強大,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和交易中心。2009年全市食用菌產業拉動全市農民人均增收1492元,占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五分之一,其中,東寧縣農村食用菌人均純收入達到7026元,占當地農民純收入的70%,帶動東寧縣成為全省第一個農民人均純收入萬元縣。食用菌產業已成為全市僅次于糧食之后的第二大種植產業。食用菌產業效益連續三年位居全市農業四大主導產業之首。近年來全市食用菌產業呈現出穩步快速增長的趨勢,隨著食用菌產業發展支撐體系的完善,全市食用菌產業在規模、產量、品質、安全、加工、效益等多個方面呈現良性發展的態勢。
五、當前食用菌產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雖然全市食用菌產業有了很大發展,但在前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食用菌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在:
一是品種供給相對單一與市場需求多樣化不相適應。牡丹江市食用菌產業中黑木耳、滑子蘑、猴頭菇等品種生產比重過大,尤其是黑木耳,約占全市總規模和產量的80%以上,而珍稀類食用菌開發過少,栽培分散,沒有形成規模。同時,常規食用菌高、中、低溫型品種結構不合理,生產時間過分集中,沒有形成四季生產。品種相對單一的狀況,使得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旦黑木耳、滑子蘑等大宗品種出現滯銷,替代產品少,將對整個產業發展造成巨大威脅。
二是品質參差不齊與優質化需求不相適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用菌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由于生產過程中家家搭灶、戶戶冒煙的分散經營模式及五花八門的栽培方式,導致食用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價格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一方面,一些低質低價的食用菌產品出現滯銷;另一方面,高檔優質的食用菌產品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以黑木耳為例,大孔栽培和小孔栽培成本相差不多,但由于后者的耳型觀感更好,銷售價格卻達到前者的二倍左右,二者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狀況如不及時調整將影響產業快速發展。
三是科技創新能力與轉變產業增長方式的要求不相適應。食用菌產業實現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增長方式轉變,需要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施作為產業升級的技術支撐。牡丹江市雖有省農經學院、省林副特產研究所、省林業科研所以及市、縣食用菌科研機構10多家,但由于沒有真正形成合力,規模小,在食用菌品種更新、標準化生產、加工產品開發等科技創新方面少有實質性突破,新品種,特別是珍稀食用菌新品種不多,菌種繁育體系不健全,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產品深加工技術、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滯后,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牡丹江市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是產業化經營水平與農民增收的要求不相適應。全市現有較大規模的食用菌龍頭企業15家,這些企業對促進農民增收、提高廣大菌農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發揮著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著輻射面不廣、帶動力不強、與農民之間的利益銜接不夠緊密、生產的專業化、組織化程度偏低等一系列問題。現有的龍頭企業與菌農仍然停留在一買一賣的較低層面的合作關系上,沒有形成穩固的、利益共享的關系,食用菌產業的很大部分利潤被加工、流通環節占有,生產環節的利潤相對較薄,有的甚至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現象。產業化經營水平低,龍頭帶動能力弱,與農民的利益脫節,使得農民的種植回報率相對偏低,一旦市場出現波動,將損傷菌農的生產積極性,影響整個產業發展。
五是菌業管理水平與標準化生產的要求不相適應。由于牡丹江市菌業管理起步相對較晚,對行業的規劃引導、信息服務、行政管理都比較薄弱,對菌種、特別是食用菌生產所需物資的管理基本處于無序狀態,致使品種混雜,魚目混珠,農民生產經營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盡管市、縣兩級種子管理部門加強了管理,但依然力量不足、管理不到位,這與整個產業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的要求有較大差距,成為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
六、對牡丹江市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食用菌發展重點要力爭尋求“四個突破”。一是全面整合產業優勢,力爭在生產規模上尋求突破。要按照全面規劃、總體布局、重點建設的思路,對全市食用菌產業生產資源和要素進行重新整合配置,穩步擴大食用菌生產規模,努力打造中國食用菌強市。在進一步鞏固黑木耳、滑子蘑、猴頭菇等三大傳統大宗菌類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以東寧、林口、海林為中心的黑木耳生產基地,以林口、海林、愛民區為中心的滑子蘑生產基地,以海林、穆棱為中心的猴頭菇生產基地。同時,要根據地域和資源特點,大力發展雙孢菇、姬松茸、雞腿菇、杏鮑菇、白靈菇、金針菇等六大特色珍稀菌類,重點建設以穆棱為中心的雙孢菇、姬松茸生產基地,以寧安為中心的香菇、白靈菇生產基地,以東安區、西安區、陽明區為中心的金針菇、雞腿菇、杏鮑菇生產基地。二是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力爭在質量效益上尋求突破。堅持從推進標準化生產、提高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入手,加快食用菌產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按照技術先進、符合市場需求和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要求,加強與質監部門、科研機構的聯系與合作,盡快建立包括食用菌生產技術、加工、包裝、儲藏(保鮮)、運輸等各個環節的質量標準體系。要認真貫徹落實《牡丹江市食用菌菌種暫行管理辦法》,全面實施食用菌良種工程,在東寧、林口、海林探索建立優良菌種試驗示范基地和大型標準化菌種廠、菌包廠,確保農民用上放心種。要強化源頭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產地環境的監測,嚴格投入品種的管理,大力推廣先進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加強對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的全過程檢測管理。要依托供銷社、農技推廣部門等涉農部門,以及各級食用菌協會等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全程標準化配套服務。三是切實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力爭在產業化經營上尋求突破。以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為重點,全力打造一批產業主導作用突出、帶動能力強、經濟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群體。要以牡丹江農產品加工園區和牡丹江對俄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載體,繼續“走出去、請進來”,通過節會招商、定向招商等形式,廣泛與國內外食用菌龍頭企業接觸,力爭在資金、技術、項目引進上取得新進展。要加大跑省進京力度,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積極向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爭取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對現有的龍頭企業進行引導和扶持,進一步增強產業輻射帶動能力。要樹立全市一盤棋的“大牡丹江”思想,打破行政區劃界限,以資本為紐帶,圍繞優勢核心企業探索組建食用菌龍頭企業集團,增加抵御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四是全力打造節會平臺,力爭在會展經濟上尋求突破。進一步提高籌辦節會工作水平,將黑木耳節辦成與木博會、鏡泊湖旅游文化節齊頭并進的拉動牡丹江會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要全面掌握國內同類展會的情況,對黑木耳節進行準確市場定位,突出地域特征和產業特色,努力把黑木耳節辦成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最佳載體,促進行業交流與合作的最佳平臺,打造食用菌行業一流展會品牌。要積極探索專業化和市場化運作模式,逐步實現由政府主導型向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向轉變,使之逐步走上自我積累、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運行軌道。
(二)依法加強菌種市場管理,選育適合本地生產的當家菌種。菌種是食用菌生產的最基本要素。由于產業發展快,菌種需求大,加之管理不夠到位,牡丹江市菌種市場比較混亂,僅地栽木耳就達幾十種之多。菌種退化問題也比較突出。一些菌農因誤用不良菌種而大量減產,甚至基本絕產,由此而引發的糾紛也時有發生。為了保證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和《全國食用菌菌種暫行管理辦法》為依據,嚴格實行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并認真進行資質審查。加大行政執法力度,依法取締非法經營,打擊摻雜使假,凈化市場環境。與此同時,應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及其它有條件的單位和個人,投資新建或擴建符合標準化要求的菌種研究單位或菌種生產企業。搞好菌種選育,尤其應圍繞發展主打品種,有組織、有計劃地選育適合牡丹江市生態環境的當家菌種,并注意做好知識產權保護。
(三)推進標準化生產,把質量和效益放在發展的首位。實踐證明,標準化生產是增加產量、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最終提高競爭能力的根本保證。在發展規模迅速擴大的新形勢下,尤其應把工作的著力點轉移到標準化生產上來。目前,廣大菌農的質量、效益和競爭意識雖然明顯增強,但也有一些新菌農,還沒有完全掌握標準化生產的基本要求;還有一些老菌農,依然頑固堅持落后的生產管理方式。這就應在認真制定和完善標準化生產規程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渠道和載體廣泛宣傳規程,讓菌農家喻戶曉。層層培育先進典型,用典型引路,讓事實說話,靠示范的力量啟發、引導和激勵菌農。聘請和組織專家學者,有計劃地對基層干部、專業人員、示范大戶和廣大菌農進行培訓。定期檢查標準化生產實施情況,及時總結和交流先進經驗。對新菌農,應力求使他們有一個較高的起點。對老菌農,應創造條件讓他們開眼界、長見識,從而自覺自愿地接受標準化生產。應在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的同時,努力打造牡丹江市的食用菌品牌。積極引進、研制和推廣拌料、裝袋、打孔、烘干等生產機械,用機械化保證和促進標準化。還應堅持不懈努力,逐步實現與國際標準的對接。
(四)培養和扶持經紀人隊伍,強化市場營銷力量。食用菌雖然市場廣闊,但并不意味著這個市場可以唾手可得。規模固然是開發市場的前提,但不是有了規模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市場。事實上,牡丹江市食用菌目前的銷售半徑基本限于東北,銷售渠道還不夠寬,拓展市場的潛力還很大。只有通過強化市場營銷力量,最大限度地暢通銷售渠道,擴大銷售范圍,才能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供可靠保證。強化市場營銷力量的最直接、最有效辦法,是培養和扶持經紀人隊伍,特別是有經驗、有市場、有開拓能力的經紀人隊伍,提高牡丹江市食用菌的知名度和銷售業績。事實證明,牡丹江市食用菌產業在全國同行業中保持優勢地位,與有一支多年在市場的風浪中搏擊且能量巨大的經紀人隊伍密不可分。因此,要繼續培養和扶持經紀人隊伍,在經紀人隊伍人脈和當地食用菌資源相結合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的作用,使其經營品種、交易量、交易額大幅提升,成為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產品交易、價格形成和信息交流中心之一.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