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10-0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松陽縣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規模發展食用菌,為讓這一產業持續成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主要項目,近年來,農業部門不斷加大新產品、新技術和標準化生產的推廣力度,講究生產技術的“精益求精”。
2007年,玉巖鎮的一些種植大戶就率先引進全國首個綠色花菇清潔化生產技術,首次將花菇種植模式從傳統的家庭作坊式種植引向規模標準化種植。通過試驗,2008年全縣總結出了一套適合松陽花菇生產環境條件的《花菇栽培技術規程》,成為我省首個無公害花菇種植標準。
面對食用菌生產資源的不足,近年來,許多菇農開始積極探索板栗粕、蠶枝條及其他農林作物下腳料替代雜木資源栽培食用菌。有著近15年種植食用菌經驗的象溪鎮呂潭村葉松林用蠶枝條替代雜木生產黑木耳后,算了一筆經濟賬:利用蠶枝條替代部分原木種植了8000袋黑木耳,每袋成本為1.3元,可節省0.3元,每袋可產出0.2兩的干黑木耳,以每公斤60元的價格出售,除去成本每袋獲利潤4.7元,8000袋黑木耳就有3.76萬元收入,效益非常可觀。裕溪鄉小槎村的“土專家”劉來興則用板栗粕代替部分原木生產杏鮑菇,每袋可獲利潤比原來多出近1元。
引進新技術,精耕細作“試驗田”,成為廣大“土專家”的探索熱點。面對花菇生產菌種單一的現狀,今年,玉巖鎮烏巖村的葉富寶開出一片試驗田,將香菇“808”品種應用在花菇生產上。他說,如果“808”品種在花菇生產上也能與在平原產出的花菇一樣形狀好、效益高,那花菇生產就有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