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加快世界領先的菌草技術海內外推廣步伐
發布時間:2010-10-1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三四米高的巨菌草,厚厚地覆上500多畝山坡,靈巧的小山羊不時出沒其間,成群的鵝“曲項向天歌”,穿破了福建閩清縣豐達生態農業大觀園的重重靜謐。
莊主陳謨湊種了幾十年樹,如今迷上了種草。“以前靠野草,只能養600多頭小山羊,現在種了草,一下養了2000多頭。”不僅如此,鵝、兔、魚、馬等養殖從無到有迅速發展,500萬袋規模的草栽食用菌栽培基地即將投產,以草為本的植物、菌物、動物三者循環轉化、綜合利用的新模式漸具雛型。
豐達大觀園是福建新一輪大力推廣菌草技術的縮影。近兩年,福建省財政安排800多萬元專項資金扶持菌草產業發展,18個試點縣新種菌草1.6萬多畝,初步形各具特色的菌草產業。菌草技術發明人、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林占熺說,目前菌草技術已推廣到全國32個省區市和海外80個國家。
林占熺1983年著手研究利用芒萁、類蘆等野草替代林木栽培食藥用菌,1986年獲得成功。此后20多年,他率團隊篩選出巨菌草、象草等45種野生和人工栽培菌草,形成了栽培香菇、靈芝等55種食藥用菌的世界領先的綜合配套技術。
菌草種下后可多年收割,對大陽能的轉換率是闊葉樹的4至6倍。豐達大觀園今年5月種下的巨菌草,如今已長4米多高,年產量估計約3萬公斤。林占熺說,菌草技術的初衷是解決菌林矛盾,促進食藥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隨著研究的深入,菌草技術向生態修復保護、飼料和發電等領域拓展,推動植物-菌物-動物、植物-能源-肥料等全新的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形成。福建繼90年代后再次大力推廣菌草技術,也著眼于在更高層次上建設海西菌草產業帶,力促菌草產業成為新興戰略性產業。
菌草產業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是千家萬戶可參與、可發展、可致富的生態型新產業。1991年,菌草技術列入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和星火計劃項目,向全國各地推廣;1996年起,科技部、國家扶貧基金會在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設立菌草技術培訓基地,迄今共舉辦104期培訓班,培訓了全國370個縣的6289名技術人員,福建、新疆等地菌草產業初具規模。1997年,福建省政府將菌草技術列入對口幫扶寧夏項目,迄今寧夏發展菌草生產的農戶累計達1.8萬戶、增收1.7億元。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菌草技術開始了對外合作與援助并行的國際化進程。1994年,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將菌草技術列為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優先合作項目;此后商務部、福建省政府先后將菌草技術列為援助萊索托、盧旺達、斐濟等發展中國家項目;南非夸那省和盧旺達分別以24萬和12萬美元購買菌草技術。1995年起,福建農林大學在國內外舉辦了38期菌草技術國際培訓班,培訓了80個國家的1144名學員。在最早接受菌草技術援助的巴布亞新幾內亞,菌草技術被譽為“來自中國的最好的禮物”。2004年以來,南非夸那省政府投資近億元人民幣發展菌草業,許多“窮人中的窮人”組成合作社,靠簡便易行的菌草種菇技術脫貧致富。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