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12-1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新館氣勢磅礴
從遠處看博物館外觀,白墻灰瓦,飛檐翹角,你會感覺到一種磅礴的氣勢,走進一樓大廳,左側墻面上鑲嵌著金光閃閃,遒勁有力的《菇城賦》和反映香菇淵源的紫銅大匾,地面干凈整潔,光線從屋頂透下,加上沿墻一帶的紅花綠草,使其顯得古樸又充滿生機。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透露,博物館分為基本展廳和臨時展廳,展覽陳列分成香菇之源、香菇之路、香菇之韻、香菇之問、香菇之歌五個單元。
香菇與慶元的不解之緣
作為世界香菇的發源地,慶元和香菇有著不解之緣。
提到慶元香菇,就不得不提香菇鼻祖吳三公,據明萬歷龍巖村《吳氏宗譜》載,吳三(1130—1209),原名吳昱,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人稱吳三公,今百山祖鄉龍巖村人。他通過長期的生產實踐總結發明了一整套成熟的香菇人工栽培技術,為慶、龍、景三縣民眾開辟了一條良好的生存途徑。現龍巖村尚有吳三公墓、吳三公故居舊址等相關的歷史遺存。
《香菇之源》單元特別吸引眼球的是,一個用高科技手段營造的時空隧道將帶我們重回原始菇民時代。在這個時空隧道里,幻影成像技術讓吳三公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發明了包括選場、做檣、砍花、驚蕈等一系列流程的香菇栽培、管理和加工方法,俗稱“砍花法”,生動形象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朱皇親封龍慶景,國師討來種香菇。”說起香菇產業的發展,與國師劉基有著密切的關系,相傳明洪武元年,國師劉基向太祖朱元璋進獻香菇,太祖嘗之甚喜,親封香菇生產唯龍、慶、景三縣專利。從此,香菇產區不斷擴大,從業菇民逐年增加,菇業生產漸趨興旺。民間至今仍有“朱皇親封龍慶景,國師討來種香菇”的典故流傳。
第二單元《香菇之路》,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蠟像生動的展現了當時劉基向朱元璋敬獻慶元香菇的場景和慶元菇民足跡遍四方的真實寫照。
香菇產業孕育了獨具特色的香菇文化
長期以來,菇民遠赴他鄉,在大山深處生產香菇,冬去春回,日夜勞作,這種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孕育了獨具特色的香菇文化。在世界農耕史上,尚未發現任何農產品像香菇一樣,有自己別具一格且傳承有續的文化體系,它是菇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是人類農耕文明進程中的文化瑰寶。
在《香菇之韻》這個單元,我們可以通過觀看視頻、開展互動等形式,了解神秘的菇民生活和文化。你可以欣賞到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菇民戲”既“二都戲”和香菇功夫,在那婀娜婉轉的舞步和輕快矯健的拳風腳影中感嘆古人的偉大;聆聽那百年傳唱的香菇山歌,在那悠揚豪放的歌聲中領略先輩們的甘苦,神秘語言菇寮白,讓你感受菇民為恪守香菇生產技術秘密和菇山禁忌避諱形成的沒有文字只有讀音行業用語,你還可以進行“模仿秀”,多媒體將對你的語言模仿能力進行打分。
解疑釋惑 還可體會深山里面找蘑菇的樂趣
你知道如何鑒別蘑菇是否有毒?對香菇你了解多少?你知道食用菌的食藥用價值及烹飪技術嗎?你見過多少真菌郵票和蕈菌標本?
在《香菇之問》單元,你可以通過與多媒體互動,將你的疑問一一解決,還可以學到食用菌的烹飪技術,見識世界各國的真菌郵票,欣賞琳瑯滿目的蕈菌標本。學習之余還可以到對地投影體驗一下深山里面找蘑菇的美妙感覺。
翻閱電子書 菇鄉兒女繼往開來書寫新篇章
《香菇之歌》單元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菇鄉美名四海傳揚,香菇之歌豪邁嘹亮,慶元香菇產業正在開拓創新、轉型升級的科學發展道路上執著前行。只要你的手輕輕一揮,就可以翻閱書本,詳細了解香菇栽培從砍花法——段木法——代料法的技術演變過程,及香菇產業曲折徘徊歷滄桑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為香菇經濟注入了無限活力,慶元積極發揮香菇源頭優勢,全面實施香菇富民戰略,逐步形成現代香菇產業體系,推動香菇產業不斷走向輝煌,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香菇城”。
文化與經濟的完美統一
中國慶元香菇博物館開館在即,通過它,將會使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慶元與香菇的這段難解之緣。我們始終相信,以文化為主題的中國慶元香菇博物館在推動香菇產業發展上必將起到重要作用,真正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完美統一。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