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食用菌成經濟新增長極
發布時間:2010-12-2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2010年,通江縣食用菌種植規模達到3.1億袋,年產值達9.6億元,僅此一項全縣農民人均增收1390元。食用菌產業已成為通江縣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農民錢袋子鼓起來
近日,記者在通江縣諾水河鎮碧山村見到了正在采摘最后一批香菇的村民李兵。病后初愈,李兵在協會的幫助下,種植了7000袋香菇,收入超過兩萬元。
李兵是碧山村種植食用菌最少的村民。據該村支部書記、全國勞模楊正江介紹,今年,全村293戶中就有253戶種植食用菌,人均食用菌純收入5000元以上,全村食用菌產值達1000萬元以上。
為做強食用菌產業鏈條,該村還引進了一家龍頭企業,建立起了通江縣最大的木耳、香菇種植基地。村民徐自兵說,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該村村民致富有了三條路,自己種植木耳、土地出租和在園區務工。
碧山村僅是通江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兩年來,通江縣以食用菌園區為依托,在全縣建立了食用菌基地鄉(鎮)27個、專業村85個。全縣常年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農戶4萬多戶,占全縣農戶總戶數的25%左右,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專業村達30個。
2010年,全縣食用菌預計總產量達到15萬噸(鮮品)以上,僅此一項就占農民人均增收總額的78%,食用菌產業真正地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打造產業發展“引擎”
憑借著秦巴山區綠色生態的自然環境,通江的“兩耳一菇”名聲在外。但分散種植卻制約了食用菌的產業化發展。
“集中財力,整合項目。”在農業部門工作過的通江縣委書記范申華深知產業集聚的意義,他堅定地表示,“繼續擴大園區規模,把‘兩園三帶’的食用菌生產格局做實做強。”
在這一思路的引領下,通江縣以碧山—梓潼壩食用菌園區和周子坪—仙人嵌食用菌園區為依托,“兩園三帶”食用菌生產格局全面鋪開——
實行“政府投資建設施,業主租賃搞發展,農民入股增效益”的園區建設機制,有效地破解了投融資難題。整合捆綁涉農項目資金重點用于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為給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來通江,除了看準這里的生態、資源、品牌三大優勢外,園區服務好、基礎設施配套齊全也是吸引我們的重要因素。”通江縣綠野食品公司董事長曾坤太表示,“搬進園區后就可以搭鍋煮飯搞生產了。”
好環境吸引企業紛至沓來。截至目前,園區已吸引了20家企業入駐園區,成為拉動通江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強力“引擎”。全縣已建設標準化耳堂、菇棚27000個,面積達1800萬平方米,食用菌標準化栽植面積2.7萬畝,規模效益初顯。
依靠品質闖市場
通江銀耳原為皇家貢品,如今,通江縣在“銀耳作王牌、木耳攻單產、香菇上品牌、蘑菇擴規模、菜菌作補充”發展思路的引領下,食用菌品類已發展到10多個,昔日貢品已擺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
品質始終是核心競爭力。近年來,通江銀耳、香菇、木耳生產基地獲得四川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和國家A級綠色食品標識使用權,被錄入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名錄。山霸王牌銀耳、黑木耳和香菇均獲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 “四川名牌產品稱號”;2009年,通江縣銀耳公司的 “雪花”注冊商標被認定為“四川老字號”和四川省著名商標。
此外,通過科技攻關,該縣已經先后開發了銀耳飲料、銀耳羹、銀耳酒、銀耳化妝品、銀耳降脂膠囊等4大類20多個品種。通江縣銀耳科研所自主研發的段木銀耳栽技術居國內先進水平。
為扶持產業發展,通江縣還成立銀耳發展辦公室、銀耳科學技術研究所,并以此為依托,完善了產業發展所需的技術、信息、物資、市場網絡。
瞄準定位、開拓市場,以“兩耳一菇”為代表的食用菌已然成為了通江縣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