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1-1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一、概述
2010年宣城市反季節香菇生產規模已超過3000萬袋,種植范圍已從宣州區輻射到寧國、涇縣、廣德、績溪等市縣,全市從事香菇產業的人數接近4000人,雖然菇農香菇種植經濟效益比較顯著,戶均年純收入可達3—4萬元,但我們仍然應該清醒的看到,自2000年以來的10年間,香菇產業只是規模數量的絕對增加,栽培技術、鮮菇品質、種菇效益并未明顯提高,造成對雜木資源的絕對消耗量逐年上升,雖然菇區的森林資源得到了一定的保護,但從全市范圍為看,雜木消耗量仍過大。同時香菇栽培結束后的廢菌糠也未得到有效的綜合利用,這不僅影響菇區的生態環境,更限制了香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內外市場競爭加劇
從全球的食用菌栽培來看,歐美的蘑菇工廠化生產發展時間長規模大,而除蘑菇外的其它食用菌則是日、韓最有代表性。食用菌生產從育種、育菇、采菇、加工等過程,均實現工廠化生產,在日本、韓國證明是高效農業必然的趨勢。
1. 日本工廠化高科技生產的香菇,栽培設施高檔,鮮菇品質一流,整個生產過程可防可控,香菇總產量可保國內消費,無需從我國進口。日本香菇工廠化生產為菌磚栽培,采用全機械化、自動化,人為控制溫度、濕度、光線和空氣的質量。其香菇的菌磚干重1.08公斤,培養三個月出菇,整個收獲期四個月,采收鮮香菇0.45—0.5公斤,轉化率92.6%。而我們的香菇每袋干重約1公斤,產鮮菇0.7公斤,轉化率僅70%。
2. 韓國工廠化生產的優質低價金針菇出口到我國,已致我國金針菇企業虧損。主要原因,一是韓國勞動力成本大大降低,主要環節都采用了機械化,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成本; 二是韓國政府對固定資產投資補貼40%—50%,因此2003年至2004年期間有大量農民開始投入工廠化栽培,市場競爭激烈,部分品種供大于求(如金針菇),政府開始對出口進行支持和補貼; 三是韓國的農業用電低廉,每度電只有30韓元(合0.22元人民幣),而中國每噸金針菇的電費成本至少高于韓國1000元人民幣以上。
3. 國內南菇北移效果顯現。宣城反季節香菇上市時,正是東北(含河北省)香菇上市時期,其香菇生產原材料比南方低,夏季氣候比南方更優越,因此,在今年福建、江西香菇規模大幅下降以后,大量質優價廉的東北香菇南下擠進華東的上海、南京等市場,對宣城香菇造成極大的沖擊。正常年份夏季上海香菇批發價一般每公斤10—12元,今年長時間以6—8元每公斤的批發價,以至六、七兩個月份我省香菇上市很少,至到立秋以后,東北香菇下市,才逐漸恢復了正常的上市量和價格。明年又將如何,有待于進一步調研。
(二)生態環境日驅惡化
1. 雜木資源消耗過快。香菇栽培量的絕對增加,不僅導致原材料雜木價格上揚,而且直接導致資源消耗過快,一方面可能會出現森林生長量不及砍伐量的現象,目前老菇區常出現種菇原料緊張,這將直接影響香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森林覆蓋率的下降會影響菇區夏季的氣候,宣城山區之所以能夠在高溫季節栽培香菇,主要得益于夏季涼爽的小氣候,如果山區雜木資源枯竭,小氣候優勢失去,晝夜溫差縮小,夏菇將無法種植。
2. 菇區環境污染嚴重。香菇生產過后的廢菌糠,在我省香菇產地一直未得到妥善的處理,雖然各地都曾努力地采用各種辦法解決,如引進基質肥料廠、秸桿汽化爐、養豬、還田、還林等措施,但都未能徹底解決。隨著栽培年限的延長,感染棒、廢菌糠的隨意亂倒亂扔,雜菌基數的積累,菇區種菇環境已逐年下降。如2010年綠色木霉、鏈孢霉大發生。
(三)比較效益逐年下降
近幾年來,所有種菇的原輔材料都大幅上漲,除去物價上漲的因素以外,規模發展太快是一重要原因,如雜木從1998年的每百斤7元,直漲到2010年25元每百斤;麥麩、筒袋、消毒藥品等也都不同程度的上漲。而香菇產量和鮮菇質量并未提高,市場價格雖有一定上漲,但漲幅較小,種菇效益已大不如前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香菇發展之初,農民戶均種菇5000棒,每棒生產成本0.8元,菇棚三年折舊合每棒0.2元,即每棒成本1元,產鮮菇0.7公斤,銷售均價約4.5元每公斤,產值3元;2010年,每棒直接成本上漲到1.65元,菇棚三年折舊合0.35元每棒,即每棒成本2元,產鮮菇0.7公斤,銷售均價7元每公斤,產值5元,如此投入產出比從過去的1︰3下降到現在的1︰2.5。
三、思考與建議
(一)減少戶均種菇規模,強化管理精細程度
由于香菇種植比較較益的下降,菇農不得不增加種植規模,以彌補收入的不足,從戶均5000棒慢慢增加到現在的戶均10000棒,有的菇農甚至達到20000袋的種植量。但養菇設施并未同比增加,同等面積的20平米養菌室,養棒應不超過2000袋,現在竟達到了3000甚至4000袋以上,疊棒層數從要求的10層直增加到15層、20層以上,養菌密度大大超過了技術要求,于是翻堆次數減少了,通風不良、刺孔不夠、菌棒燒傷也就再所難免了。栽培量的增加同時導致菇棚面積擴大,原0.5畝地的菇棚,現在都變成了1畝地以上的大棚,而且是“人”字形不漏水的頂,通風效果相當差,鮮菇品質大大下降。
建議從戶均種植香菇一萬棒減少到五千棒,一方面降低菇農勞動強度,降低菇房養菌密度,增加通風、翻堆、刺孔次數,至少4次以上,防止菌棒缺氧和燒堆,做到精細管理,培養壯菇、大菇、厚菇,人工剔除弱小和過密的菇,提高標準菇的比例,增強市場競爭力。因為剔除小菇,并不會影響總產量,在轉化率一定的前提下,優質菇比例自然提高,即便每棒產1斤優質菇,售價5元/斤,也比產1.5斤劣質菇,售價3元/斤收入要高,而且市場競爭力加強;另一方面縮小菇棚面積,利于棚內通風,特別是菇棚中間的空氣質量得到改善,有利于提高菇品質量。再者,總生產規模的控制,減少了資源的絕對消耗量,達到可持續利用目標。
(二)增加種菇設施設備,提高夏季產量品質
將菇農減少種植規模節約下來的成本資金,在菇棚內安裝微噴設備,增加相對濕度,降低出菇溫度,提高高溫季節鮮菇產量和質量。每年大暑季節,山區白天氣溫仍然很高,借鑒外地經驗,在菇棚內安裝微噴設施,利用泉水、庫水或地下水,在菇床上噴霧,另外在棚頂安裝噴灌設施,中午前后大水淋棚頂降溫。該項措施2010年宣州區溪口鎮已進行了小范圍試驗,效果良好。
另外,種菇規模過大,滅菌工作也顯得十分勞累,于是菇農們采用增加一次滅菌量的辦法來減輕勞動強度,每灶制袋滅菌量達五千袋以上,這樣當天拌料則來不及,有的菇農頭一天即開始拌料,過一夜后,第二天再裝袋滅菌,這樣大部分培養料都發酸變質了,導致接種成品率、菌絲抗病力和后期的產量大大降低。建議采用攪拌機拌料,做到流水作業,計算好配方,隨伴隨用,即時滅菌,確保接種成品率和鮮菇產量。
(三)合理搭配枝丫廢柴,節約成本增加效益
采用梨樹、桑樹修剪枝,制宣紙的檀皮樹枝,山核桃蒲殼等經濟林副產品部分代替櫪、櫟、櫧、楓香等硬雜木的使用,一般占總雜木用量的20%,即可充分發揮本地特色,又可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效益。
被宣城市政府命名為“早熟梨之鄉”的宣州區古泉鎮,是皖南最大的早熟梨基地,現有梨園1.2萬畝,“宣城市九連山菇業有限公司”即座落于該鎮,2010年公司利用早熟梨修剪枝丫種植秀珍菇取得成功。
檀皮是制造宣紙的重要原料之一,涇縣科技局利用檀皮剝去后剩余的樹枝,粉碎后按雜木20%比例種植香菇,結果顯示完全可行,所產香菇產量和質量均不受影響。
寧國市素稱“中國山核桃之鄉”,所產山核桃皮薄、核仁肥厚、含油量高的特點,但山核桃蒲殼一直是產地較為頭痛的問題,處理不好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寧國市楓山香菇合作社”擬采用山核桃蒲殼發展香菇等食用菌,以期達到節本降耗,綜合利用,變廢為寶的目的。
(四)發展珍稀菌菇品種,有效利用地方資源
菇農減少了香菇的種植規模以后,勞動力必然有所空閑,特別秋、冬、春三季,香菇工作量少。為有效利用菇農勞動時間,合理搭配生產季節,建議引導鼓勵農民發展秀珍菇、杏鮑菇、雞腿菇等稀有品種,充分利用香菇種植結束后的廢菌糠、木材加工廠的下腳料(松杉木屑經半年以上的自然堆積處理)、經濟林修剪枝、農作物秸桿等,發展對雜木要求不高的菌菇品種,充分合理利用地方資源。2010年,“宣城市華龍菌業有限公司”全部采用木材加工廠的下腳料木屑,種植金針菇、杏鮑菇、姬菇等,產量和質量均較為可觀,而且該公司將木屑購回后,并未按規定堆制半年以上,實踐證明同樣可行。
多菌類栽培,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合理安排勞力,更能夠強有力的占有市場,因為市場的需求是豐富多彩的,單一的品種本就難長期穩固的占領市場,特別是大城市商超供應,要求食用菌各類品種一應俱全,而且做到四季均衡。增加多菌類以后,就可以進一步鞏固已有香菇市場的占有力,使之拓展成為宣城市食用菌品牌的主戰場。
總之,宣城市食用菌產業已呈蓬勃之勢,如何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合理安排生產,促進市場消費,打造龍頭企業,創建菌菇品牌,發展循環經濟,爭取政府重視,將是我們今后的工作重點。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