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3-3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當年投資當年就收回成本,在農業上有如此“高效”的行當嗎?當然有!在浙江省桐鄉市石門鎮陸家莊村的福建“種菇團”就做到了,他們投資400多萬元建立基地發展秀珍菇、金針菇,當年實現銷售收入近500萬元,不僅順利收回成本,還打開了長三角的市場,獲得相對可觀的利潤。
3月17日,記者來到陸家莊村的桐鄉市西岸菌業專業合作社,雖然現在不是采菇季節,但基地內已是一片忙碌景象。一批工人正在采收最后一批金針菇,然后運送到包裝車間整理包裝。更多的工人集聚在一起制作秀珍菇菌袋。合作社負責人童建華正開著鏟車清理廢菌料。他說:“從2月15日工人就開始制作菌袋了,去年開了個好頭,今年計劃擴大種植量,種植150萬棒秀珍菇,預計4月中旬就能產下第一批鮮菇了。”
福建羅源是全國最大的秀珍菇生產基地縣,2010年羅源人童建華就帶著一身的技術和幾個同伴來到桐鄉,開辟秀珍菇種植的另一方疆土。選擇在石門發展鮮菇基地,童建華說這還是從石門成功開發的桑條黑木耳中獲得的靈感,當地豐富的原料為菌棒制作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桐鄉便利的交通也是讓他們遠赴千里來投資的重要因素。“采摘下的鮮菇,兩個小時就可以上杭州市民餐桌,3個小時上上海市民餐桌,通過全程冷鏈保證了菇的新鮮。”童建華說,“原來在福建做食用菌,從采收到運輸再到市場,起碼要20個小時。”
這個福建“種菇團”在石門承包了土地,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建起了30多個大棚,生產了120萬棒秀珍菇。從去年6月開始,秀珍菇進入了采摘期,最多時一天能采8噸,投放到上海、杭州市場,供不應求,每公斤平均價9.4元,最高更是賣到了14元,其中還有10噸出口國外。在秀珍菇采收結束后,“種菇團”又利用冬季閑置大棚,生產金針菇25萬包,提高了大棚的復種指數,增加了產出率。
市場效益如此好,按照一般思維肯定是要擴大規模,不過童建華卻有了新的盤算。“現在基地一年會產生500多萬公斤菌棒廢料,一般都提供給梨、獼猴桃、竹筍、蘆筍等基地覆蓋。” 童建華說在他們老家這些廢料還大有用途,可以用作竹蓀生產。他考察過桐鄉的環境,覺得還是很適合生產竹蓀的。“預計下半年先試種4畝,每畝效益有望達到8000多元。”童建華躊躇滿志地表示,如果種植成功將填補這一區域新鮮竹蓀種植的空白。
桐鄉市蔬菜銷售不能有效聯結市場一直是本地菜農的困惑,使得菜農效益大大縮水。童建華和他的團隊也考慮起這個問題。“現在我們已經和聯華超市聯系過了,希望能盡快進入超市,走精品蔬菜之路。” 童建華說,雖然秀珍菇、金針菇現在銷售情況很好,但這一模式還是相對粗放的。如今他已經為基地的鮮菇產品申請了商標,接下來就是要發展小包裝、進超市,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附加值。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