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4-0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徐乾(左一)在為菌袋種植的黃瓜秧苗澆水
“大伙背井離鄉外出務工維持生活。為什么不能自己在家發展一個項目,不僅掙了錢還照看了家人,也減少了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獨自在家的孤獨。”徐乾說起自己創業的初衷。
在瀘州職業技術學校的兩年學習經歷,讓徐乾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變。他深深地意識到,在農村想要致富,就必須搞特色農業。村上的工作非常的繁雜,徐乾不僅任村文書,同時還擔任遠程教育站點管理員,認真做好節目的下載,播放收看工作等日常事務。在一次下載播放課件的時候,他看到了一期介紹種植蘑菇的實用技術的片子。聯系村上的情況,徐乾決定做實驗。2009年初,徐乾租了5畝地搞起了食用菌種植,這一年徐乾收入了4萬余元。
找對合作伙伴
這時,徐乾又意識到,要把產業做大做強,如果沒有過硬的生產技術,基地的發展始終要受制于人。為此,徐乾苦心專研食用菌培植技術,多次到外地實地考察,并找到農技員李西富。在李西富的幫助下,終于掌握了食用菌菌種培育、生產管理、技術加工等一系列的技術。
2010年1月,徐乾從福建購進兩套食用菌生產設備,經過努力現在已經具備生產食用菌母種、原種、栽培種的能力。2010年2月栽培的優質平菇獲得成功,3月12日正式出菇并上市。
“我們蘑菇現在主要是鮮銷,銷往周邊鄉鎮、瀘州或者榮昌,等規模擴大后,我們要搞鹽解菇、腌制,甚至烘干,我們還要搞深加工,最終是搞精加工的路線。”徐乾說起自己的打算。
帶領群眾致富
“我們制作種子到銷售,全過程都掌握了。周邊農戶如果愿意種植,我們樂意提供技術指導和代理銷售,讓大家都能走上致富路。”對于基地未來的發展,徐乾有他長遠的規劃,他最希望自己致富的同時還要帶動更多的農戶從中受益,讓農民即得到租地的收入,又得到務工機會,共同致富。
2010年4月,玄灘“翰香書店”老板王昭永得知徐乾發展食用菌的事情后,毅然投入資金,共同合作發展食用菌產業,目前,三人已經投40多萬元,第一期租地35畝,已建成生產大棚23個,主要生產繡針菇、姬菇、大球蓋菇等優質菌類。常年解決周邊剩余勞動力80余人,為農戶帶來經濟收入20余萬元。
徐乾為村民講解大球蓋菇采摘技術
徐乾發展食用菌遵循循環法則:農作物收割后,桔桿成為食用菌的優質原材料。他將桔桿原料加工成為食用菌包,然后出菌銷售。出菌后剩余的菌包廢料,用途很廣:投入沼氣池中,作為優質產氣原料;加酵母等原料發酵后,可供豬、雞、鴨、魚等牲畜作為優質飼料;直接作為優質農作物肥料使用。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