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7-2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山東省文登市大水泊鎮洪家莊村是一個只有130多戶的小村,經過幾年的發展,卻成為遠近聞名的花香菇種植專業村。村中香菇大棚達到118個,每戶村民的香菇收入年均3萬多元。2008年,該村的香菇通過了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無公害產品認證。
日前,記者在該村采訪時,滿眼都是錯落有致的香菇大棚,擺放整齊的菌棒,忙忙碌碌的菇農。一筐筐的花香菇正從大棚中不斷運出。“現在是夏季,隔6—7天就要灑水一次。”正在為香菇灑水的菇農付美玲開心地告訴記者,“一個菌棒能產2.5斤多花香菇,我這有3000多個菌棒,算算夏天農閑時節也能賺上1萬多元。”在付美玲的香菇大棚中,記者看到近一畝的棚子堆滿了大小均勻的菌棒,地面濕漉漉的,顯然是剛灑過水不久,“我已經為秋季準備好了7000多個菌棒,加上夏季的3000多個菌棒,一年共可凈掙3萬元。”
1993年,為探索農業致富的新路子,大水泊鎮引進十余種優良香菇品種開始嘗試種植,當時大家對這種新產品都犯嘀咕:能掙錢嗎?雖然當時鎮上給予了政策補助,但是大家都不肯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995年,當時作為村支書的畢庶亮率先新上了一個大棚,正好也趕上好行情,當年的香菇全被收購出口,凈掙了2萬多元。看到利潤了,村民們心動了。第二年,種植香菇的村民發展到24戶。
隨著種植戶的增多,大棚的增加,產量也直線上升,但是,增產并不意味著增收。2001年到2006年間,花香菇的最低收購價格曾一路走低,最低曾降至一元以內。“販子挑來挑去,我們還得笑臉相迎,成堆的香菇竟然還沒有白菜賣得好。”一位菇農這樣說。
為了改變現狀,真正掌握市場動向,掌握話語權,菇農們決定運用市場運作,利用品牌效益,推廣洪家莊村的花香菇,大打一場“香菇價格翻身戰”。
2007年11月份,大水泊花香菇獲得山東省農業廳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2008年1月,獲得國家農業部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證書”。2008年8月,畢庶亮聯合8位村民成立了雙惠香菇專業合作社,目前吸納會員70多名,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使得花香菇的銷路有了保障,先后與北京、濟南、煙臺等大中城市的多個加工企業和大型超市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目前,大水泊鎮的香菇已經發展了洪家莊、方家疃、瓦房莊、洪山等20多個香菇種植專業村,全鎮共建有大棚600多個,栽培量480萬段,年產量620萬公斤,產值達到2256萬元。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