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8-0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炎炎夏日三伏天,又見菇農忙碌時。連日來,浙江婺城箬陽鄉箬陽村的香菇種植戶們正利用晴好天氣,抓緊時間趕制香菇菌棒,為下半年的香菇生產做好準備。
村民余昭洪今年50多歲,種植香菇已經有七八個年頭了,在村里也算得上是一個老菇農了。昨天,記者見到他時,滿頭大汗的他正帶領著十多位村民在自家庭院里忙著制作香菇菌棒。只見堆成小山般的原料就占據了很大的場面,還要擠在一塊加工和堆放,盡管有些擁擠,但大家還是配合非常默契,熱火朝天地大干起來。“這段時間天氣好,做起來的菌棒質量會好點,產量、效益也會高一些。你看,這么多老鄉都在幫我。”由于制作香菇菌棒的機器馬達發出的聲響很大,余昭洪停下手中的活,轉過身來說道。
投料,分裝,捆扎、檢驗、碼放,大伙兒動作麻利連貫,整個生產制作銜接有序,一會兒工夫,堆成小山似的木屑麩皮料就“啃”掉了一大塊。老余告訴記者,這是他家最后一批加工菌棒,經過統一消毒滅菌后,就可以進行接種了。等到了11月初左右,他就可以把這兩萬多支菌棒分兩批運到江蘇昆山郊區,進行出菇銷售。
“今年的原料及人工成本都漲了不少,加工一只菌棒的成本至少比去年增加了1元錢。不過我個人認為香菇的價格會比去年要高,所以多加工了5000支。”余昭洪非常看好下半年的香菇市場行情。記者在村里轉了一圈,發現做菌棒的不僅僅是余昭洪一戶,30戶香菇種植戶都已經緊鑼密鼓地忙開了。記者了解到,像余新生、余德強等部分農戶已經準備給菌棒接種了。
既然要運到外地出菇銷售,為何要在家里生產菌棒,到銷售地育種豈不更省事方便?箬陽村支書余鳳奎為記者解開了疑竇。他解釋,箬陽海拔高,達到700米以上,森林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在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下,夏季最高溫度不超過34攝氏度,而空氣清新濕潤、涼爽,非常有益于香菇菌類的繁殖、生產,這在江蘇、上海等地是不具備的,而且原料也是一個主要因素,生產兩萬袋香菇至少需要雜柴三萬五千多公斤,這些都只能在本地能辦到,這些年鄉里實行封山育林,雜柴基本上都從附近的安地、武義等地方運進。還有加工的工人,制作菌棒需要十多人協調配合加工,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據了解,育菌環節在農村,生產銷售在城市,是箬陽香菇產業發展的主要特點,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整合各項資源,節約生產成本,而且也使效益產生最大化。村民余德強在江蘇昆山、張家港等地從事香菇生產已經有六七年了,按照他的說法,金華賣的零售價就是他們給蔬菜批發商的批發價,“不僅價格比金華本地高30%至50%,最重要的還是銷量,那邊企業多,消費量大,上千斤也是當天采摘,當天銷售一空,比本地有賺頭。”箬陽有“金華小西藏”之稱,山多地少,農民收入低,經濟條件差,但生態資源條件優越,具有發展優質農產品得天獨厚的條件。為了改變貧困的現狀,1996年,在箬陽鄉黨委政府的積極組織下,山民們前往香菇產業發達的武義學習培育技術,利用優勢發展香菇產業。不過,好產品也要勤吆喝,前幾年,菇農們在鄉黨委政府的引導下,帶著香菇走出大山,主動對接江浙滬市場。無公害、無污染、高品質的農產品,一上市就受到這些城市市民的青睞。
從最初的單打獨斗,到現在30家農戶的抱團作戰,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箬陽村的香菇產業逐漸成為該鄉的一項富民農業產業,生產的香菇質優味美而暢銷江蘇、上海及浙江部分市場,成為當地居民餐桌上的一道搶手菜。近年來,該鄉的香菇產業的年銷售收入均在400萬元以上,實現純收入達150多萬元,帶動了一方村民增收致富。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