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8-1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日前,望都縣寺莊鄉大辛莊村村北一片小樹林,十余個木耳大棚錯落有致,耳農李國輝及妻子在棚里正招呼著十余名婦女采摘黑木耳。
棚內,一袋袋菌袋擺放不同:十字型放置、竹棍夾袋放置、吊袋放置,黑黝黝的木耳從菌袋不同方位開出如手掌大的“花朵”。“小樹林的溫度、濕度都非常適合木耳的生長‘口味’,產的木耳口感好、質量上乘。”李國輝介紹說,今年他裝了7萬余袋木耳菌種,占地5畝,從裝菌袋到上架和采摘,都是隔三差五地雇人。每年6月至10月是木耳的產量期,通過菌袋不同擺放,可使木耳的產量延伸到11月初。
農民要致富,科技來引路。據該縣農業局負責人介紹說,該縣以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小組為依托,定期聘請食用菌專家為技術總顧問,采取組織授課、現場指導、巡回播放技術錄像等多種形式來搞好木耳技術指導和培訓。同時,按照每平米菌種補貼0.5元的標準,對全縣食用菌種植戶進行補貼。
耳農的笑逐顏開,體現在數字上。李國輝算了一筆帳:一袋木耳菌種成本是1.3至1.5元,每袋菌種產木耳2.5斤左右,扣去人工等費用,每袋木耳凈掙1.6元左右,7萬袋木耳將給他帶來10萬余元的純收入。并且木耳受市場價格影響小,價高了賣濕木耳,價低了通過晾曬賣干木耳,“兩條腿”走路。
不僅如此,該縣食用菌協會與河北省農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河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之間開展技術交流及菌種協作等,5個食用菌農民專業合用社與耳民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通過系列的“科技靠山”和總結推廣經驗,把科技滲透到每袋菌種、每個棚室,從而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食用菌種植的綜合效益。李國輝信心十足地指4米高的滅菌鍋爐說:“每一袋木耳在發酵前都是經過18個小時以上的高溫滅菌處理,絕對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
據該縣食用菌協會會長曹京立介紹說,李國輝只是望都縣300余名耳農科技示范戶的代表之一,這些科技示范戶指導農戶在栽培、出菇等環節中嚴格按照無公害標準流程進行操作,提升了栽培效益。他們每月定期開展座談會,探討及研究木耳市場。該縣按照“調優品種、擴大規模、集約生產、創立品牌”的思路,通過抓“兩頭”(技術培訓、產品銷售)、促“中間”(種植服務、加工增值),采取多種措施,全力打造木耳特色綠色產業。
通過超前謀劃,該縣著力培育加工企業、中介組織、批發市場、經紀人隊伍等龍頭組織,延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化經營格局。小小黑木耳帶動了農民增收,全縣呈“耳農育種和栽培”發展態勢,該縣七里鋪、西黑堡等16個村 1500 余戶、近萬多人從事木耳生產、銷售產業。2002年,該縣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河北食用菌特產之鄉”。
目前,望都縣黑木耳種植面積達到2000余畝,產量突破2萬噸。據該縣農業局介紹,該縣黑木耳在北京市場的占有率達40-50%,石家莊市場占有率達70-80%,保定市場占有率達90%,該縣已成為華北最大的木耳生產基地。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