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食用菌產業(yè)燃起致富的希望
發(fā)布時間:2011-09-0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仲秋時節(jié),涼風習習。8月6日下午,記者來到山東省濟寧市市中區(qū)喻屯鎮(zhèn)田廟村木耳種植基地。村支書田加鎮(zhèn)指著路兩旁的大棚介紹說:“這些,都是種木耳的,總面積有400多畝。”
抬眼望去,這些大棚上面大多爬滿了絲瓜、冬瓜、南瓜秧或者豆角、梅豆秧,潔白的絲瓜花與冬瓜花、黃色的南瓜花、暗紅色的豆角花與梅豆花爭奇斗艷,絲瓜、冬瓜、南瓜一聲不響地在棚側吊著、在棚頂躺著。覆蓋大棚的土色稻草苫子相形之下顯得有些寒磣。“這是用來遮陽的,木耳喜歡七分陰、三分陽。”田加鎮(zhèn)說。
走進村民田廣泉光線略暗、氣息潮濕的大棚,映入眼簾的是非常齊整地摞在架子上的一排排有些發(fā)白的圓形小袋,袋子的兩端,古銅色的木耳如一朵暗色的花在盛開著。“這個小袋就是木耳菌棒,里面是由鋸沫、玉米芯、豆粕、麥麩等混合而成的基料。菌棒兩端各劃開四個小口,木耳就從小口長出來”,村委會主任王忠民拿起一個菌棒向一頭霧水的記者解釋。
記者也拿起一個菌棒,輕輕捏了捏上面的木耳,感覺葉片柔軟而富有彈性。“這上面的木耳,質量已不太好。因為木耳每年要采摘五茬,第一次采摘的質量最好,越往后木耳的片形、厚度、成色越差,現(xiàn)在已是末期”,田加鎮(zhèn)說。接著,他向記者介紹了木耳種植流程:每年11月開始籌備基料,然后基料裝袋、高溫蒸袋滅毒、入棚點入菌種封袋。下年清明節(jié)前后,雪花狀的白色菌絲顯現(xiàn)時在菌棒兩端劃口,一個月后,第一茬木耳便可采摘了。
出了田廣泉的大棚,記者碰見了在同一個臺田上的大棚主人田廣文,他正要去幫妻子收路邊晾曬的木耳。田廣文的大棚有100米長、11米寬,投了9萬多元,棚里有7萬多個菌棒。“今年木耳的行情不太好,品質好的干木耳14塊左右一斤,稍差一些的一斤9塊多。這個棚除去投資,今年大概能有5萬元的純利。”田廣文家里還存著將近5000斤的干木耳,想等春節(jié)時賣個好價。
站在田廟村木耳種植基地的水泥路上,記者發(fā)現(xiàn),每個臺田上都是兩個大棚,臺田之間是一個寬13米、與臺田等長的水塘,水中游魚清晰可見。“原來這里是一片澇洼地,只能種麥子和水稻,后來也種了幾年甜瓜。為建這個木耳基地,村里不光修了水泥路、架設了1500米高壓線,去年6月,還集中進行了土地流轉和改造,挖魚池、修臺田,臺田上建木耳大棚,魚池里養(yǎng)魚。現(xiàn)在魚塘里的草魚都長到了六七斤重,春天放苗時才三兩多。光這些魚也能收入2000多元”,王忠民說。
正說著,一個騎電動車的年輕人被村支書拉住:“這是我們村天和木耳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的社長田廣東,也是木耳種植技術員”。坐在馬扎上,田廣東告訴記者關于木耳合作社的一些情況:合作社已為田廟村的木耳已注冊了商標;150多木耳種植戶入社;合作社不僅負責進料、聯(lián)系客商等服務,還成立了信用聯(lián)盟,在貸款還款上互為擔保,第一批為30戶,信用社將為加入信用聯(lián)盟的木耳種植戶提供利率相對較低的貸款;外地客戶紛至沓來,周圍村的群眾也來合作社聯(lián)系木耳種植事宜。“今年,全村能收2000噸干木耳,僅木耳一項,估計全村人均增加收入1500元沒什么問題。”田廣東滿懷信心地說。
不遠處,田廣東的媳婦周成英正和幾個婦女坐在路邊聚精會神地手工捆扎裝木耳基料的塑料袋,據(jù)說一天能捆扎5000個、掙50元。隨著她們手指快速地繞動,一個個塑料袋如同少女的頭發(fā)被打上了蝴蝶結,紅色的絲線隨風飄蕩,致富的希望也在豐收的原野里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