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1-1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四面環山,中間一大塊因洪水沖擊而成的平壩,經過土地項目整理,建成了石泉縣迎豐鎮火石溝村富硒桑枝食用菌發展示范基地,災后重建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相得益彰。離連片大棚不遠,數排整齊、亮潔的新民居十分惹眼。
在通村公路上,記者一邊走著一邊與背著滿背籠香菇的村民聊著:
“這么多人采摘香菇呀?收入不錯吧?”
“這兩天,桑枝菌旺長,請了兩個人幫忙采摘、烘曬,幸好遇到好天氣。”
“還算不錯的,我一家一天采收了20背籠約800斤濕香菇,累是累點,但烘干后能收入2000多塊呢。”
村支書劉子豐和村民唐吉祥相繼說到,行情好,每斤干菇30元,差一點也就25到28元,他們需要趁旺季采摘,一部分賣給集鎮的菜市場,一部分及時晾曬、烘干,隨時都有做香菇、木耳生意的人上門收購,菌農們幾個月的辛苦也就等現在進現錢了。
唐吉祥今年45歲,現在發展的食用菌有一萬四千袋,最忙的時候,要雇6、7個人一起做。他給記者算了算收入帳,以前在家務農,年收入只有2、3萬元,現在發展食用菌年可產干香菇2800斤,按每斤折中價25元錢來算,此項收入不低于7萬元。他樂著說,再加上他開拖拉機幫左鄰右舍的拉些建材料、農用物資、農產品,再加上老婆養豬、喂雞等收入,在這個偏遠的山村一年收入過10萬,有了通村路,有了樓房,有了自來水,有了太陽能,有了電視村村通,有了手機電話,有了綠樹紅花……小日子過得跟城里也差不多了。
同行的迎豐鎮黨委書記劉軍、鎮長馮玲說,下一步需要把村鎮的菌菇資源統籌,在基地村建立生產合作社,重點發揮合作社的龍頭作用、中介服務作用,把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的文章做得更好。據了解,石泉今年共發展桑枝食用菌2500萬袋,按照每袋5元平均產值計算,全縣僅食用菌一項的產值就能達到1.25億元。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