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1-2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日前,正是黑木耳的采收時節,竹口鎮大澤村菇農劉澤光每天一大早就開始忙著采摘了。
11月17日清晨6點,記者搭乘劉澤光的三輪車,來到黑木耳基地。
“看,就是那一片。”順著劉澤光指的方向望去,一排排菌棒擺放整齊。“這里有1萬多段黑木耳,現在每天都要采摘,長出來很快。”劉澤光樂呵呵地介紹。
走近了看,只見菌棒上長滿了黑黝黝、毛絨絨的黑木耳,煞是喜人。
劉澤光邊說邊從三輪車上拿下一塑料筐遞給記者。隨后,記者戴上斗笠、穿上雨鞋、挽起袖子,開始采摘黑木耳。
拿起一個菌棒,輕輕捏了捏上面的木耳,感覺葉片柔軟且富有彈性。看到記者弓著背采摘,劉澤光笑了起來,“這樣摘一會背就酸了。要把塑料筐用凳子墊高,人站直會省力一點。同時,要把大的木耳先摘,小的留幾天再摘。”
劉澤光告訴記者,現在采摘的是第一茬木耳,質量最好。這些菌棒采摘之后,還會長出新的,一般要采摘3到5茬。當然,越往后的木耳,其片形、厚度、成色要差一些。
采摘了一會,劉澤光介紹起黑木耳的種植流程:每年7月份開始準備基料,然后把基料裝袋、高溫蒸袋滅毒、入菌種。到10月初,給發好的菌棒打透氣孔,再過個把月就可以出耳了。
聊著聊著,這時,記者發現了一只“體型”較大的黑木耳。
“主要是前幾天的多雨天氣,黑木耳吸收了過量的水分,一個個都鼓了起來,類似這樣的就要馬上采摘了,不然自己也會掉下來。”劉澤光說。
“種植黑木耳哪一環節最關鍵?”
“每一步都很關鍵。”說到黑木耳種植技術,劉澤光娓娓道來。
“開始我都是按照技術員教的去做。種多了,我自己也摸索出了一些竅門。”
“有的技術員說木料‘發汗’的時候不用噴水,有的說要噴水,我用兩種方法都做了實驗。事實證明,我的黑木耳還是噴水的好。”劉澤光說,種植黑木耳和海拔高度、溫度、濕度都有關系,沒有固定模式,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
當問起銷路時,劉澤光高興地說,今年的銷路不錯。竹口一帶環境好、水質好,種的木耳質量好、口感佳。這些天,每天都有商家來村里收購。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加強管理,相信今年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劉澤光扳著手指頭保守地估算了下:1萬多袋黑木耳,按去年每袋凈賺3元來估算,有3萬多元的收入。但因今年天氣高溫高濕,出現少量爛棒現象,如果后期管理得好,一袋黑木耳賺個2到3元,還是不成問題的。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