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2-0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張連宇是北京市昌平區長陵鎮慈悲峪村村民。在當地,種植板栗是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但是這些年板栗價格偏低,前些年每畝板栗只能收入幾百元。看著滿山的板栗樹但賺不到錢,他都有砍掉板栗樹的念頭。但昌平區科協引進的一件"秘密武器"不僅讓張連宇每年能賺十多萬元,還吸引了不少北京城里人來體驗昌平當地的鄉土風情。
這件"秘密武器"就是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王賀祥教授為昌平區栗農們送去的板栗菇。板栗菇學名叫灰樹花,說來也真是“新鮮”:首先,這菇肉質柔嫩,味如雞絲,脆似玉蘭,比起"菇中之王"香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再者,板栗菇的培養料就地取材,用的就是修剪下的板栗枝杈和樹葉,成本低又環保;還有一“新”就是種板栗菇不占半分耕地,在栗樹下挖個幾十公分深的長方形溝,溝上再搭個半米高的塑料棚子,這袖珍菇棚就成了。
在長陵鎮,王賀祥教授的名氣非常大,被當地人戲稱為“蘑菇王”。2009年,作為北京食用菌協會會長、北京市科協"科技套餐配送工程"專家組組長的王賀祥教授,針對昌平區板栗種植和市場現狀,開始在昌平、懷柔和密云大面積推廣“山區板栗蘑菇林下仿生態種植技術”。
王賀祥不僅給當地農民上課講解種植栗樹菇的理論知識,還親自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實踐操作。這一新技術在專家的精心指導和政府的關心幫扶下,受到了不少農戶的青睞。
板栗菇的推廣只是王賀祥教授十五年如一日服務三農、服務基層的一個縮影。1996年王賀祥參加科技下鄉活動,看到菇農生產中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導致種植失敗,"我覺得他們特別需要科技。"這些年,王賀祥的足跡遍及京郊十余區縣的食用菌基地。只要到田里,他就和農民一樣,一腳水一腳泥。下鄉實地勘查、向農戶贈送書籍和光盤、與食用菌基地人員座談交流,這已是稀松平常。王賀祥和農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菇農們不僅把他當成技術指導者,更是把他當作知心人,凡是種植遇到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王賀祥。
"常打開菇棚通通風,空氣流通二氧化碳濃度就低了,板栗菇的子實體就不會畸形和那么小了",像這樣在菇棚、田間答疑解惑,王賀祥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次了。
王賀祥總想盡己所能為農民做得更多更好。從食用菌種植技術推廣到產業管理銷售模式,他總是考慮周到。在北京美佳興業食用菌基地,他為周邊農戶和該基地牽線搭橋,推廣“合作社+農戶”模式,為農戶提供技術保障,并且解決了散戶的銷售難問題,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此外,王賀祥還積極推動農村發展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他在京郊推廣防蟲網、黃板、殺蟲燈等技術,促進了綠色健康食用菌的發展;在平谷區京東大溶洞,食用菌的采摘與逛桃園、游溶洞成為當地的一大旅游特色。
據昌平區科協介紹,為發展林下種植經濟,擴大果農增收致富渠道,北京市昌平區從2009年開始,在黑山寨、下莊地區試點推廣栗蘑種植,生產者購買食用菌袋,由區財政給予每個1.8元的補助,農民自己只需出0.7元。新政策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近兩年來,昌平栗蘑種植規模達到了100萬袋,栗蘑鮮菇總產量達40萬公斤,農民增收800萬元。
“只要我的技術能夠讓農民實現增收,我比什么都高興。”王賀祥教授最后說。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