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力推進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戰略背景下,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依托科技部授權建設的國家食用菌種質資源庫(上海),持續強化野生食藥用菌資源的收集與保藏工作。近日,食用菌所李傳華副研究員在新疆地區發現并鑒定出一食用菌新種——美味托光柄菇(Volvopluteus deliciosus Chuan H. Li & T.H. Li),相關成果已發表于國際分類學期刊《Phytotaxa》。
2018年李傳華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棉田中采集到該物種樣本。通過宏觀形態觀察、顯微結構分析及nrITS分子序列比對,研究人員發現其與全球已知托光柄菇屬物種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該物種在進化樹上形成獨立分支,確認為新種。因其在新疆當地被廣泛采食且風味獨特,故命名為“美味托光柄菇”。
該新種在新疆棉田生態系統中分布廣泛,具有較高的自然豐度。初步調研顯示,該菇肉質鮮美,在當地深受歡迎,具備良好的食用開發前景。研究團隊表示,后續將重點解析其營養成分、藥用活性成分、人工栽培技術以及在當地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等,為新型食用菌資源產業化提供科學支撐,為當地生態系統提供科學依據。
此次發現不僅豐富了國家食用菌種質資源庫(上海),也為新疆地區真菌特別是食用真菌多樣性研究、人工栽培及新型食用菌產業提供了重要數據。
該新種的發現,標志著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在食用菌新資源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不僅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也為食用菌資源原始創新開發利用開辟了新方向。該物種在新疆地區已被廣泛采食,但其具體的營養成分、藥用價值及人工栽培技術及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等仍需進一步研究。未來,國家食用菌種質資源庫(上海)將繼續深化食用菌種質資源的保藏與原始創新挖掘工作,推動其在生物技術、食品醫藥等領域的創新與應用。(來源:漫步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