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2-2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12月18日早上,霧氣籠罩著利州區金洞鄉王家河安置點,剛從成都銷售完香菇的王定海已在香菇大棚里忙碌了大半天。“今年香菇行情好,再努把力,年前應該能把貸款全還上?!闭f話時,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石渣地里難種糧 建基地發展香菇
金洞鄉地處大山深處,土地多,但收成少?!岸际鞘兀詷錁潆y活,種糧糧不長。一畝地收包谷頂多200斤,一遇大風就沒啥收成了。辛苦一年,種10畝地還比不上到外面打兩個月工?!币欢葧r期,王定海也像其他村民一樣,選擇了外出務工掙錢。
地震前,王定海發展香菇反倒欠下了一大筆債。到青川務工,他因有種植經驗,很快被一香菇種植大戶聘用?!敖煌ú槐?,品種單一,沒成規模,再加上種植技術不成熟,我們沒能將資源變成現錢?!痹谇啻ǜ闪藘蓚€月,王定海毅然放棄了豐厚的工資待遇,再次回到家鄉發展香菇。
“政府很支持,不僅修通了公路,幫我在王家河安置點協調租用了6畝土地,還獎勵了5000元?!蓖醵ê6喾交I措資金20萬元,建起了大棚香菇基地,發展袋料香菇8萬余袋。
“種香菇投入較大,發展資金不足的農戶,我們一方面動員他們到種植基地打工學技術,另一方面,引進了優質菌種,讓村民利用自家土地發展竹蓀等森林蔬菜。”金洞鄉黨委書記李長城介紹說,政府通過引進、改進、創新、組合等方式,對袋栽種植技術進行改革,鄉里成立了食用菌種植協會,村村建立合作社,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引進新品種,形成了以袋料香菇為主,其他品種搭配的食用菌種植結構。
包谷地里套種竹蓀,包谷不減產,竹蓀也長得好,每畝能收100多斤干貨,賣一萬多元。村民易常青家中,堆積著10多口袋烘干的竹蓀,準備春節前上市,賣個好價錢。
道路硬化運輸快 增收還貸沒問題
“早上四點起床采摘,天一亮就用車送到城里批發商手中,城里人中午就可以吃上我們的新鮮香菇了。”3年來,金洞鄉硬化村級公路200余公里,讓村民出行更加快捷。村民王利元租用土地8畝,建成種植大棚2個,今年種了3萬袋香菇,一萬椴木耳,還買了汽車送貨,產品遠銷成都、綿陽、南充等地。
“在種植大戶的帶動下,村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很高。”鄉長宮定春說,村民有的發展黃羊,有的種植靈芝、天麻,利用白龍湖搞網箱養魚等?,F在,該鄉在青邊里、王家河建立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2個,面積達70余畝,搭建大棚68個,全鄉食用菌生產規模達150萬(椴)袋,竹蓀種植62畝,利用基地帶動了全鄉200余農戶發展食用菌。養魚戶發展到36戶,養魚2000箱,產值一個億。
有了產業的支撐,村民還貸能力增強。據統計,全鄉已還災后重建貸款196萬,結息533戶。
石頭地里也能長“金疙瘩”,這讓長期在外務工的唐丕忠開始從新審視自己的“毛坡地”:“比打工強,我把地全部利用起來了,大部分種了竹蓀,剩下的3畝地發展了2個香菇大棚,照今年的情景,明年把貸款還上沒問題。”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