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返鄉農民工帶出一個香菇產業
發布時間:2012-02-2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云陽縣耀靈鄉岐耀山下的鴨地壩,如今成為了當地的一塊“風水寶地”。這都因為“80后”返鄉農民工金家美,在這里成功種植出香菇,讓“耀靈香菇”的美譽響徹四方。
記者近日在采訪中了解到,金家美從一個黑色大棚開始,發展成為耀靈香菇第一人,不僅自己年增收80萬,還為耀靈鄉帶出了一個香菇產業,并帶動該鄉農戶實現500萬余元的產值增收。
工友聚會認識“菌老板”,萌生回鄉當“菌王”的念頭
32歲的金家美,高中畢業后加入了南下打工的隊伍,輾轉在廣東、浙江等地。
一次工友聚會上,金家美偶然認識了一位在浙江銷售香菇的食用菌老板吳葉乾。吳葉乾向金家美介紹起了食用菌的原材料來源、市場潛力和發展前途,并表示愿意免費提供技術支持和菌種苗。金家美一聽,心動不已,他當即要下了吳葉乾的聯系方式。
“玉米稈、棉花稈等之類的農作物秸稈都可以當做加工食用菌的原材料……”當晚,吳葉乾滔滔不絕的講解,一直縈繞在金家美耳邊,眼前浮現的是家鄉遍地的原材料,當地老百姓卻把它當做柴火做飯,白白浪費掉,太可惜了。想到這些,回鄉發展食用菌的念頭在金家美腦中萌生。第二天上午,他便與吳葉乾聯系,回鄉當菌王的想法,得到了這位開明老板的積極支持,吳葉乾還當起了技術員,與金家美一同來到云陽縣耀靈鄉。
大膽嘗試 購買菌種苗
2007年,金家美懷揣幾年的積蓄,回到家鄉,馬不停蹄地跑遍耀靈鄉各村,最終找到了水源好,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的鴨地壩,開始了香菇的種植之路。
位置找到了,新的問題卻擺在了金家美的眼前土地的租用。
農村思想封閉,部分村民聽說要種什么菇,就開始反對,理由是“農民地當家,全靠糧養家”,當農民失去了土地種糧食,吃什么?村民們愣是不愿把地租給金家美。不能讓“煮熟的鴨子就這樣飛了”,金家美只好向當地的政府求救。
在耀靈鄉黨委政府的支持、協調下,協力村3組的社員最終同意出租部分土地給金家美種植香菇。為讓土地出租戶們放心出租,金家美還預先支付了一年的土地租金。
接下來,他與吳葉乾跑到浙江購買了2萬元的菌苗。并購買粉碎機、裝袋機、烘干機等設備,開始為栽培蘑菇做準備,
苦盡甘來 成為種香菇第一人
為搭建菌棚,他和吳葉乾不分白天黑夜的待在鴨地壩的菌棚內,彎下腰來苦干,為更好的讓蘑菇成長,搭棚、配料、分袋、滅菌、接種、發菌等都完全按照技術員的指導操作,每一個程序、每一個細節,金家美都盡力做到最好。
“在菌棚里,金家美一干就是兩個多月,有時一天只能休息3個小時,必須嚴格按照規程來操作,一點兒都懶不得,手腳必須到堂,搞不懂的地方,現場問技術員老吳。”金家美告訴記者。
功夫不負有心人,“報信菇”長了出來,而他也成了村里的種出香菇的第一人,引來很多村民觀看。居住在附近的村民陳方太看到眼前這個年輕人真的種出了香菇,“眼紅”地說:“明年我也要種植香菇,希望你傳授點經驗喲!”
但香菇的種植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有過失敗的教訓。金家美說,剛開始接菌種,是按照浙江的接種時間,沒有避開高溫天氣,也沒掌握好菌苗所需要的溫度和濕度,導致后期接種的菌床沒有出菇。不過他并沒有氣餒,趕緊請教技術員,分析原因,查找病根……最終,香菇芽最終全部長出。
成立岐耀山菌業合作社,產值達500萬元
產業發展起來了,金家美深諳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推進規模經營的道理。
如今他的菌棚從1個擴展到6個,香菇也從3萬袋發展到25萬袋,工人從原來的5人增加到30人,收入也從8萬元遞增到現在的80萬。
記者在金家美的香菇基地看到,一袋袋長勢喜人的鮮香菇,齊全的食用菌栽培配套設施,儼然一個非常規范化的現代農業栽培基礎。
在問及今后的發展和打算時,金家美笑著說,要學著做大老板,再多雇上幾個幫手。“去年我們成立了岐耀山菌業合作社,發展香菇種植戶15戶,種植香菇50萬袋,產值達到500萬元,今年我還將規模擴大2倍,準備發展到100萬袋,到時還可解決60人以上村民就近務工,實現產值1000萬元以上。 ”
金家美的成功創業也把附近村民帶上了一條致富道路。村民為了感謝他還編了一條順口溜:岐耀山下金家美,打工返鄉種香菇,規模擴大要做強,帶動增收樹榜樣。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