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震后四年,小蘑菇帶來夢想
發布時間:2012-02-2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雖是春寒料峭,但川西丘區梓潼縣東石鄉油坪村的食用菌恒溫大棚內卻溫暖如春。一株株乳白細膩的菌菇破土而出,形如脂玉。誰也不曾想到,小小的蘑菇竟會成為小山村里走出的億元產業。
“今年遇上倒春寒,盛產期要延后幾天。去年的這個時候,大棚每天要出產十來噸蘑菇呢!”在大棚間逐一巡查的賈積華一邊查看菌菇長勢,一邊叮囑著工作人員。“注意喲,大棚濕度要保持在65%,溫度要控制在15攝氏度。”在她眼中,這一株株“寶貝疙瘩”如同自己的兒女般惹人憐愛。
說話竹筒倒豆、辦事雷厲風行,為人干練爽快,是周圍人對年過五旬的“女強人”賈積華的評價。上世紀八十年代,年輕的賈積華憑著一股沖勁下海經商。二十多年里她賣過鹵肉、經營過藥材生意、辦過蘑菇加工廠,有過數月收入上百萬元的欣喜,也有過渾身家當不足千元的窘迫。多年的商海沉浮,堅定了她回鄉發展產業的信念。
“梓潼縣是丘區,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蘑菇種植。”賈積華說,經過考察判斷,2004年自己收購了縣城邊一家破產企業,成立了梓潼縣奇恒食品廠,進行蘑菇等農產品的脫水加工;同時按照“公司加合作社聯系農戶”的發展模式,不斷拓展種植基地規模。但隨后,菌菇品種、技術及當地缺水等現狀成為了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
賈積華回憶說,當時因為種植品種單一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發展停滯不前的矛盾日益凸顯。“我四處拜師求教,然后自己親自試驗、摸索。失敗了多少次也記不清了,反正是咬牙堅持,堅信自己能邁過這道坎。”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使賈積華的企業遭受重創,“蘑菇夢”幾乎破滅。災后重建中,當地政府不僅出臺了政策、資金幫扶措施,同時還以“山、水、田、林、路”為重點,全力改善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條件。
“目前,全村新建了43口蓄水池,通過這些排灌溝渠把1000多畝旱地變成了良田,我們種植基地再也不用為水發愁了。”順著賈積華手指的方向一眼望去,青山環繞下,溝渠交錯,道路縱橫;山坳間,數十個大棚首尾相連,甚為壯觀。
更讓賈積華欣喜的是,在執著的堅持下,褐鱗秀菇、雙孢菇、海鮮菇、竹蓀菌等高端菌菇品種的制種、栽培、管理等難關被自己一個個攻克,并獲得專業機構的認證。掌握全套技術、實施規模種植后,企業收到了來自大洋彼岸的訂單。
“基地產出蘑菇后,送到廠里脫水加工成成品包裝,然后進入內銷市場或外貿出口。去年近億元的銷售額里,有60%是銷往美國、荷蘭等歐美國家的。”賈積華介紹說,新菌種提高了產品附加值,也將原來的半年生產期提高到全年不間斷出產,“小蘑菇”更是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品嘗著農業科技帶來的甘甜,賈積華一方面把技術傳授給鄉親們,同時主動與西南科技大學等高校聯系合作,為產業找到更專業、更強有力的技術后盾支撐。近年來,除采取為種植戶墊支種子款、免費提供技術服務、簽訂按保護價收購產品合同外,賈積華還擠出資金扶持種植戶,帶動當地4000多農戶創收8000萬元,附近二洞、自強、馬迎等鄉鎮也建起了專業的種植區,農戶們搖身變為了大棚工人。
在種植基地辦公室查閱出貨單后,賈積華匆匆趕往位于梓潼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新廠區建設工地。在這里,已是綿陽奇恒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和綿陽市人大代表的賈積華將繼續自己的產業夢想。“未來的油坪村,不僅要建蘑菇產學研基地,還將發展與產業相配套的觀光休閑旅游。這里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川西蘑菇第一村’。”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