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牡丹江于忠海的“3D式”木耳種植法
發布時間:2012-03-0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正月里,大多數農民都在忙著走親訪友,享受難得的清閑,但在東寧有些農民卻以另一種方式“忙”著。2月8日,記者來到大城子村,體驗了菌農正月里的忙碌。
人耳同享桑拿房
當日13時許,在村中木耳大戶于忠海家里,記者看到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大家不停地穿梭在菌房里,忙著各道工序。于忠海告訴記者,這個正月幾乎是一天不得閑,要是早幾天來還能看到更熱鬧的生產場景。
一口長3米寬2.5米的大型蒸鍋架在屋子的中央,這是經過改裝后的常壓鍋,一鍋可蒸4000至5000袋木耳菌。記者來時,人們正用鐵鏟攪拌著用于培養木耳菌的材料——鋸末子,陣陣熱氣撲面而來,一會兒就出汗了。拌好的菌料需用大篩子篩勻后灌裝成袋,眼下裝袋已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機械化。裝袋機、壓袋機不停運轉,灌裝好的菌袋隨后就被送到常壓鍋里滅菌。為了節省送料到鍋的時間,人們不約而同地小跑著,穿行在菌房里。而要保證殺菌效果,人們要8個小時看著爐火旺燒。鍋內的蒸汽不斷溢出,菌房中熱氣縈繞,人們也同鍋里的菌袋一起享受了一回高溫“桑拿”。
菌袋出鍋冷卻后就會運往培育室里等候接種。“接種這活最關鍵,看著簡單,但既耗時間又耗精力,有時都幾班倒著干。”于忠海講。接種屋內,記者發現這里要求“閑人免進”,據說是為了避免從外界帶來雜菌感染木耳菌種,而人們進屋低頭一坐就是近一天,為搶時間,連吃飯、上廁所都是速戰速決。“習慣了,就沒感覺忙和累了。”人們笑著說。
菌房里也上演3D
傳統種植黑木耳,菌袋都是平擺在架子上的,看著眼前如一串串“糖葫蘆”式懸掛的菌袋,記者有些疑惑了。于忠海告訴記者,這是自己發明的棚室吊袋法,還有專家或是媒體稱其為3D式種植。講起自己的發明,于忠海很有些話說。于忠海搞木耳種植已經有不少年頭,因此他對傳統栽培技術的一些不足有深刻認識,當中最主要的是菌袋擺放時土地利用有限,同時由于菌袋要與土地接觸,免不了會沾到些泥土,這樣的木耳時常口感欠佳。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木耳品質成了他的心頭大事。在他精心鉆研,多次試驗后,棚室吊袋法終于應運而生。接好菌種后,將菌袋吊掛起,讓木耳菌慢慢生長。這種方式既實現了種菌少占地,又避免了雨水的侵害,無論從質量上還是產量上都有提高。眼下,于忠海的棚室吊袋法已是名聲在外。
于忠海為記者算了筆賬,正月的忙碌到5月時就能見效,五一后這批黑木耳可以采摘上市。今年的木耳價格走高,預計每袋能帶來1.5元的凈收入,按照原先的生產方式計算,每畝地能種10000到15000袋,而自家采用棚室吊袋法只需2分土地就能栽上20000袋,一下就能有30000元的收入。一個小創意達到了既節省土地又增收的雙贏,這實實在在地讓于忠海很得意。
棚室吊袋法的發明并非偶然,記者發現,于忠海是位樂于嘗試和創新的菌農。指著改裝后的蒸鍋,他說,經過研究,常壓鍋與高壓鍋的殺菌效果是相同的,而且常壓鍋還可以節省費用和能源。“為了種好耳,縣里的很多菌農都天天琢磨著發明和改進。”于忠海這樣說。
許多人前來取經
東寧的黑木耳產業早已聞名四方,各地前來咨詢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尤其于忠海的棚室吊袋法被對外宣傳后,取經的人更是源源不斷。“人來的太多了,春節前后就有好些人組團來看。不為別的就是想見見傳說中‘3D式’種木耳法。”于忠海笑著說,雖然此時正是栽培最忙的時候,但他都是熱情接待,“春節做菌那會兒,好些人特意來學掛袋,我也不掖不藏,不會的地方都是手把手教。來的都是客,有什么疑問都挨個解答。”
于忠海傳授技術都是免費的。“別的不圖,就是希望能將東寧的木耳品牌宣傳出去。”他說出了自己的心愿。在記者采訪過程中,趕上不少人前來咨詢,看著忙前忙后的于忠海,記者充分地感受到了他的心情。雖然離木耳采摘還有兩三個月,但增收的希望已經種下。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