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4-0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人物名片:
王小林,1965年3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高級教師。1988年7月參加工作,1990年8月以來一直承擔著農藝類專業課的教學任務。199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8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02年被評為浙江省特級教師,2009年被評為海寧市“兩創”突出貢獻人才,2010年12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功勛教師”榮譽稱號。
2012年2月當選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
這是一間簡單的辦公室,桌子、柜子、沙發,電腦、文件、文具,桌上沒有鎮紙石,柜中沒有大部書。辦公室主人叫王小林,海職高副校長。2010年12月,王小林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功勛教師”榮譽稱號,這是海寧教育界首次獲此殊榮;2012年2月,在嘉興市第七次黨代會上當選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
這些榮譽是這間辦公室最好的裝飾。
機緣巧合,進入職業教育
世界上有很多事都是機緣巧合,王小林與職業教育的緣分也可謂機緣一種。
1988年,杭州師范學院生物專業畢業的王小林分配到周王廟鎮中學擔任生理衛生課老師。在那個本科生稀缺的年代,王小林的本科文憑卻似乎并無大用,說來又是一種巧合當時高考不用考生物,所以王小林落腳在農村初中。
第一個學期是發報紙,兼做衛生保潔員。
做了大半個學期,有個退休教師問王小林,你是生物專業畢業的,要不要去周王廟的糧種場幫幫忙?做做技術指導。王小林想想,行啊,反正閑著也是閑著。
在糧種場,王小林開始接觸食用菌栽培。
1990年,海寧市農技校急需一名食用菌老師,農林部門想到了周王廟糧種場的王小林。在調進市農技校前,王小林又跑到一所中學打聽,你們需要生物老師嗎?可惜對方并不需要。
于是王小林正式開始他的職高教師生涯。
職業教育第一個本質:實踐能力
有心人總是會很快適應現實,并積極投入熱情。
王小林面臨從純文化課理論教育老師到注重實踐的職業教育老師的轉變,這包括理念也包括實際操作。這一轉變不僅是王小林個人的蛻變,更為他日后施行課程改革打下基礎。
1991年,學校從十分緊張的辦公經費中擠出數萬元,在學校農場中建起200多平方米的實用菌場,作為學生實驗實習的基地。
學生對食用菌培育一竅不通,王小林只得親力親為,從桑枝條粉碎到菌種培養,每一步程序都得親手操作。那年暑假,他和4個學生早上5點從學校出發,晚上10點披星而歸,尤其是大規模制菌時,從早上拌料裝袋到下午滅菌,整整八個小時一刻也不能停歇。裝袋時沒有特制的機械,只能靠雙手一袋一袋地裝,特別是右手拳頭,必須使勁擠壓桑條木屑。每天長時間的勞作,右手胳膊疼痛酸脹就不用說了,拳頭紅腫到已分不清是老繭還是疤痕。生產時,滅菌的消毒水氣味也嗆得人兩眼直流淚,鼻腔發癢直打噴嚏。
愈是這樣環境艱苦,王小林知道愈是不能退縮。學生兩只眼睛都看著老師,老師要是堅持不下去了,學生又如何堅持。
1991年至1997年間,王小林在食用菌生產推廣的基礎上還研究推廣了桑枝粉人工栽培香菇技術、靈芝栽培技術等,把靈芝技術推廣到全市11個鄉鎮。
就在一次次的實踐中,王小林一步步接近職業教育的一個本質動手能力。他意識到,僅傳授書本知識,沒有實踐作支撐,職業教育會顯得蒼白無力。
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教師,不僅具備理論知識,還必須自己會動手做,自己會做了,才能懂得這其中的竅門,才能給予學生輔導。“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學”。
職業教育第二個本質:職業素養
原以為只要教好學生技能,就能培養出“好學生”,然而王小林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學校與用工企業平時頗多交流,有的企業主跟王小林說,其實我們最看重的,并不是學生掌握多么強的技能,而是人品和他的工作態度,技能可以學,哪怕天資一般,多花點功夫總能學會的,但是工作態度就很難教,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將決定他最終的成就。
認識到這一點后,王小林再次對職業教育進行思索。原來僅僅教會學生技能是不夠的,新時代的技術工人,不僅要有基本的技能,還必須具備“職業素養”,這包括勞動態度、學習能力、理論水平、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質。
大力推動課程改革
2004年,王小林被任命為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副校長,主管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王小林提出了六大職業素養和五種核心技能課程改革。
改革意味著打破和重塑。教師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需要重新定位和設置,并增設禮儀、公關等新課程。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不僅是王小林,還包括二十多位教師。
新課程沒有專業教師、專業教材,只能依靠原有相關專業的教師自編教材、自我轉型。就拿《口才與求職》、《禮儀》這兩門課來說,教師是從原來旅游、語文老師中抽調出來的,教材完全由教師自己編寫,兩三個人不知道改了多少稿,花了多少時間才最后成型。
“新的課程實現從知識體系到技能體系的轉變,特別強調"做",即把操作環節每一步分解開來,實實在在教會學生"怎么做"。”王小林說。
2006年開始,在高一不變的情況下,高二開始改成了職業素養課程,主要有“說;寫;禮儀;公關;職業道德、從業要求;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創業能力”六大職業素養。在專業課程課程改革上,則提出了以核心技能為課程,以教學項目為主體的課程改革思路,提煉歸納了各專業的核心技能,如汽車應用與維修專業中提出了 “汽車維護、汽車集成、汽車檢測、扳金、噴漆美容”五種核心技能。
經過幾年的努力,由海職高負責編寫的二十三本校本教材已正式印刷使用,部分校本教材已正式出版。
踐行黨員奉獻精神
1997年,市科委找到愛搞科研小有名氣的王小林,請他承擔《河蟹人工繁殖技術研究》這一課題。
首先進行的是“賽前熱身”:往湖州連跑四次,到省水產研究院看場地設施和布置。他要證明在海寧可以繁殖蟹苗。
1998年春節剛過,他就背著鋪蓋、帶著學生來到海涂養殖場,開始為期四個月的實踐,吃住全在海涂上。從原料、設備采購到親蟹培育促產、繁殖,道道環節都謹慎小心。
但難題還是出現了:正常的蟹苗是孵化后兩三天內第一次蛻皮,接連6次蛻皮后大功告成,如果蟹苗到第5天還未蛻皮就會死去。而到了第5天,500萬蟹苗已有50萬陸續死亡。望著僵掉的蟹苗,王小林心急如焚,連續幾夜查資料,一次次改飼料配方,試驗再試驗。一次在硤石開完會,已是下午四點多,原本他可以留在家里,但他心里還是惦記著蟹苗,毅然冒著大雪乘著公交回到老鹽倉,又走了一個小時的泥路,等到養殖場的時候,膝蓋以下部位全都濕透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個月后他終于順利出產2萬蟹苗,《河蟹的人工繁殖技術》課題也在1998年7月順利通過鑒定。
通過科學技術,王小林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他成了養殖戶心中的“財神爺”。灘涂最大的養殖公司邀請他技術入股,跟他們一起干,但他沒有答應,并多次將獲益農民送來的酬金退給農民。因為在王小林心里,科研和教育始終是最重要的。他一以貫之地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