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4-2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青山、綠水、藍天。生于這片沃土的農作物,都成了生態“綠色食品”。2011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35.24億元,年均遞增10.8%。在山間、在田野,連片悅目的綠色孕育出新的希望。
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全縣農產品注冊商標共516個,包括茶葉73個、山核桃35個、水果32個、蜜棗2個、蔬菜15個、繭絲8個、中藥材2個。農產品“三品”認證工作扎實推進,去年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產地33個、無公害農產品22個、有機食品12個。
每天都有菜賣,這是“大棚”帶來的好處。在千島湖鎮茂畈村、聯豐村、宋家塢村,以及石林鎮富德村、楓樹嶺鎮陳村、浪川鄉占家村等地,自從搭建好大棚,地里的菜一茬接一茬,村民就算秋冬淡季也不必窩在家里。
鐵皮石斛等中藥材、黑木耳等食用菌也都被請進了大棚。同一塊土地,長出了倍增的效益。
文昌鎮王家源村的高山有機蔬菜供不應求。“蔬香門遞”網絡下單、快遞投運的方式很特別,24小時內,千島湖的高山蔬菜就能到達城里人的餐桌上。合作社的“訂單農業”,帶動村民每年增收四、五千元。
截至2011年年底,全縣共創建國家、省、市、縣級農業龍頭企業106家,去年新增22家,組建全縣性農民專業合作社279家。去年全年新發展無性系良種茶3500畝、水果6280畝、鐵皮石斛珍稀藥材110畝,落實高山蔬菜基地1.6萬畝,建設山地蔬菜基地6個1163畝、葉菜功能區2個240畝,新發展蔬菜大棚500畝,優化改造果園6000余畝。
“某一個環節的廢棄物,到下一個環節是原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大有可為。”對于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屏門鄉金溢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長武頗有研究。山核桃蒲、黃豆桿經過他的技術改造,都成了生產食用菌的優質原料。廢棄菌棒產出沼氣,用來滅菌,并對菇房進行控溫,最后的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還田。這就是“桑-菇-沼-肥”的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模式。
“落戶在浪川鄉的杭州千島湖滬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浙江省目前規模最大的工廠化栽培食用菌基地,可以說我們創建了"全省生態循環農業"的典范。”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說。”該公司投資2700萬元建設,今年3月已開始生產母種,預計5月底可出菇,屆時可日產鮮菇4.5噸,若滿負荷生產可日產鮮菇7-8噸。
去年落實市、縣“菜藍子”建設項目14個,總投資1357萬元,建設面積1903畝;完成省級蔬菜基地提升項目3個、市級肉禽蛋奶基地3個,較好地保障了市場需求。(郭楠)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