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8-0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黨中央、國務院在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作為農產品生產保供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新形勢下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部署。
我國食用菌產業由初期農民自發的“庭院經濟”、傳統栽培,到后來的標準化、規模化園區式生產,再升級到設施化、工廠化模式,這個過程充分體現出食用菌產業是在不斷依托科技創新實現穩步發展的。科技創新,是中國食用菌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既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又符合食用菌科技自身特點的新型食用菌科技創新體系勢在必行。
一、食用菌科技創新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
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科技進步和創新成為提高現代農業綜合實力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其重要性和緊迫性愈益凸顯。回顧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也是科技創新取得長足發展的歷程。“十一五”時期,我國在食用菌的科研與創新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食用菌科技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在新特品種開發、優良菌種培育、栽培技術推廣、現代設施普及、精深產品改良等各個方面都加快了科技創新進程。科技創新為我國食用菌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同時,當前我國食用菌整體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具體表現在:一是傳統、落后的栽培模式還在部分主產區延續,基礎設施薄弱,發展方式粗放,資源消耗過大,勞動力素質偏低;二是一些國產設備還經不起生產過程的“磨練”,時而出現一些小問題,影響了生產的進度和產品的質量;三是技術人才匱乏,影響和制約著食用菌的現代化發展步伐;四是缺乏重大危害的技術防范措施,由于環境惡化而給菇農和生產企業造成重大損失的事件時有發生;五是業內企業偏重產品市場建設而缺少科技研發的投入,不重視科技創新,沒有自己的創新產品,缺少核心競爭力。
受到自然資源的硬約束不斷增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業化水平和產品附加值偏低等因素的制約,我國的食用菌產業正在面臨著嚴峻挑戰,也決定了未來的食用菌發展,必須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一項根本措施,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突破資源和生態環境惡化約束,持續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標準化、現代化、設施化建設,推動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要根據新時期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結合食用菌科技工作實際,增強食用菌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科學選擇食用菌生產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要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著力突破食用菌重大、共性技術,支撐產業的持續協調發展;要著眼于長遠發展,超前部署食用菌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引領未來食用菌發展;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食用菌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針對食用菌發展的重大需求,切實加強食用菌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研究,提供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性科技成果,確保提高食用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二、食用菌科技創新相關問題的探討
1、自主創新與引進先進技術問題
強調自主創新,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對外開放條件,發揮引進先進技術的作用。國家“948計劃”實施10年來,共投入資金18.12億元,累計引進農業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3500多項。其中,蔬菜、果樹新品種和畜禽新品種等的引進,使我國的蔬菜、水果、畜禽等品種更新換代,提升了一個新的檔次,極大地豐富了國內外市場,同時也促進了科技進步和創新。應該說,沒有對外開放,沒有先進技術的引進,就沒有現在自主創新的基礎和條件。從另一角度來看,沒有自主創新,只靠跟蹤模仿,只靠技術引進,就會永遠受制于人,永遠不能同發達國家平等對話,永遠難以擺脫科技落后的局面。
2008年出現的“山東榮善小老板承包制”工廠化生產模式,就開辟了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自主創新的先河。在這之前,我國的食用菌生產以傳統栽培為主,國內引進的幾個工廠化生產企業由于生產線設備造價昂貴,操作規程繁雜,而很難在全國推廣普及。“榮善工廠化模式”的特點一是設備簡單、投資少,采取手工或半自動化流程,易于操作;二是經營方式采取“小老板負責制”,工廠負責按標準要求將出菇袋(瓶)養到該出菇時交由小老板承包的出菇房進行出菇管理,產品統一回收進入市場。小老板只需交一定承包費用,在工廠技術人員指導下負責出菇及用工的管理,風險小,收益好。這種模式通過當年11月在山東梁山召開的“全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研討會”而在全國得以推廣。其相比大型引進工廠化生產企業用工人數要多些,但減少了一次性設備投入,進入成本的生產用工費用遠遠低于大型企業的設備折舊費用,同時沒有借貸和高額資本投入的壓力。另一優勢是這種模式由于投入小,設施簡便,根據市場需求可隨時調整生產品種,而大型企業的生產線和生產品種卻不可隨意改變,且成本費用巨大。在產品的性價比上,榮善的產品雖然沒有大型企業的品質穩定,但在綜合性價比上仍占據一定優勢,特別是市場競爭上的優勢。“榮善小老板承包制”使人們認識到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除了外國那種“資本密集、技術密集、設備密集、產品密集”模式外,還有更適合中國特色的工廠化生產方式,體現了我國食用菌產業的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不是“關門創新”,而是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進行創新,最終目標是為我所用,自主研發屬于自己的技術和產品。我國的食用菌產業是在開放條件下的發展,食用菌科技自主創新也是在開放條件下的創新。
2、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問題
理論上講,自主創新的內涵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者相互依存,各有側重。原始創新主要集中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集成創新就是把單項技術優化組合,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把引進的先進技術加以改造升級,為我所用,使之實現技術上的新進展和突破。
引申到食用菌科技創新上來,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都是食用菌自主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始創新不斷地發現新規律,創造新知識,為食用菌科技創新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利用原始創新的科研成果,在廣泛的技術領域進行應用和創新,從而推動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連云港國鑫就是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有效結合的典范。該公司近幾年一直專注于食用菌工廠化成套設備的研發,著重解決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如何建設自主品牌問題。據公司董事長徐壽海先生介紹,他們最初決定做食用菌工廠化設備研制這一行當時,先到日本、韓國等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發展比較先進的國家進行考察,又從那里花重金請來了技術人員和先進設備,然后再依托其精良設備和專業人才,結合國內食用菌生產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國產化研發,經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實踐過程,終于研制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成套設備。該設備通過江蘇省科技廳成果鑒定,屬國內首創,獲得多項專利發明。如今公司已成為一家集開發、制造、安裝、調試于一體的從事食用菌工廠化設備生產的高新企業,為推動我國食用菌企業建設民族品牌、自主品牌做出了積極貢獻。
3、科技創新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問題
“十一五”時期,我國食用菌科研體制不斷深化并取得了重要進展。2008年,農業部、財政部在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建設中納入了食用菌產業,建立了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發中心、遺傳育種實驗室、資源利用與野生菌馴化擴繁、病蟲害綜合防治及質量安全等實驗室,分別在全國13省(區、市)建立了19個綜合試驗站,幅射帶動食用菌主產縣(市)100個以上,基本形成了支撐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技術體系。基層食用菌科研單位和眾多技術推廣人員長年活躍在食用菌生產第一線,從改良菌種提高產量產值,從研發新設備解放勞動力,從變革生產方式實現產業升級,從依靠科技防災減災,從工廠化生產模式普及推廣,科技創新工作的正常開展保證著食用菌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同時,我國的食用菌科研工作也存在一些體制和機制性障礙,主要表現在:科研機構結構松散,缺乏整體性;研究項目設置陳舊,研究領域狹窄,不能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研究和開發工作分散重復;科技隊伍綜合素質偏低,缺乏“尖子”人才;經費投入不足,科技項目資助強度偏低。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食用菌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和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在我國食用菌科技發展歷程中還存在一種現象,國家相關部門以及一些科研院所雖確定了一些食用菌科研項目,但是這些項目要么是立項了、資金到位了,就沒有了下文;要么是項目研究雖取得了成果,但卻沒有得到實際轉化應用而被束之高閣。而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得到利用的一些技術創新,常常是一線的技術人員和菇農們在生產實踐中摸索創造出來的。這些技術看起來不起眼,但在實踐中卻深受菇農們歡迎,這也能側面反映出科技創新從體制和實踐應用上存在的缺陷。
4、科技創新與人才隊伍建設問題
目前,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人才隊伍建設上出現了新矛盾、新問題,其主要表現:一是從業人員數量少,且人才流失嚴重;二是從業人員結構不夠合理,懂得簡單栽培技術的初、中級人才多,跨品種、跨領域、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少,能夠把握食用菌科學前沿的“尖子”人才、領“菌”人才更少;三是從業人員的創新能力持續下降。
胡錦濤同志指出,人才是科技發展的根本,是科技創新的關鍵。目前,在食用菌科技創新實踐中,應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論斷,把自主創新作為食用菌科技發展的基點,大力實施以人才強產業戰略,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創新型食用菌科技人才隊伍。
5、科技創新與科技投入問題
有效投入是提高食用菌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必要條件和基本保證。“十一五”以來,國家加大了對食用菌科技資金的投入,啟動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食用菌產業升級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重點項目,對我國食用菌主要品種的資源保護、栽培技術、現代物流、精深加工及質量安全標準化等八個方面的關鍵技術攻關研究提供支持,相配套的科技投入力度和項目費用投入成倍增長,這都有利于食用菌研究與開發,有利于食用菌科技的自主創新。但是,目前國家對食用菌科技投入還只體現在對上層科研機構上,而基層的技術推廣中心及相關企業卻很難申請到這項支持。因此,科技投入項目費用的分配應體現優先發展和重點項目,上中下游食用菌科技計劃項目經費要縱深配置,同一層的食用菌科技計劃項目經費比例要合理安排,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國家支持食用菌科技發展的政策導向。
三、加強我國食用菌科技創新工作的對策建議
1、繼續加大食用菌科研投資力度,優化地區間科研資金配置*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