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8-2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淺談發展林下菇業意義與實施
內容摘要:食用菌生產已成為農村經濟主要來源,然而相繼出現菇糧爭地,林菇矛盾。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本文闡述林地栽培食用菌重要意義,林下栽培菇菌基本條件,林下菇菌生產方式與對應品種,林下栽培菇菌產品前景,為山區發展林下經濟提供借鑒。
(一)林下栽培食用菌重要意義
1、拓寬菇菌栽培地域,解決菇糧爭地矛盾
食用菌生產成為廣大農村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的主要經濟來源,列入級地政府關注民生、為民辦實事的一項策略,相繼地出臺了許多惠民政策,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有力促使產業迅速發展。據有關部門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3000多萬噸,躍居世界首位。許多貧困山區通過種菇搞活經濟,實現小康,這已成為不可否認的事實。
隨著食用菌栽培面積的擴大,必然出現與糧爭地,形成菇糧矛盾。福建菇業發展名列全國前矛,但糧田面積有限,前些年閩北某縣政府下令“退菇還糧”,僅幾天時間全縣400多個菇棚,就有80%被拆除,菇民對此甚為不滿。然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近年來食用菌產業進入工廠化設施栽培,占用糧田建廠搭棚逐年擴大,糧田面積逐年減少,菇糧爭地矛盾明顯突出。
發展林地食用菌產業,從宏觀上它是解決菇糧爭地矛盾的戰略性措施,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林地栽培食用菌之后,排放的菌渣,是一種有機肥,直接回林地增加肥料,改良林地土壤,促使林木加快生長,其實質是“近期得到,長期得林,以短養長,良性循環”促進菇業和生態林業兩相可持續發展。山東省高密市有林地62萬畝,森林覆蓋率38.4%,近年來該市把發展林下種菇列入農業產業十大項目之一。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林地食用菌發展意見》,財政對面積在2畝以上的林地種菇戶,按每袋0.2元的標準進行補貼,信貸部門提供專項貸款,促進林下菇業發展。全市林下種植黑木耳、香菇等品種1.2萬畝,農民增收7000多萬元。林地菇業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農民增收的又一新途徑;亦成為有識企業家開發林地經濟一個目標。上海市兆旺蕈菌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澤福利用青甫區千畝香樟樹林下,發展袋栽香菇、黑木耳60萬袋,作為綠色種菇基地。
2、推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整體效益
森林孕育著菇。菇(指木生菌)是森林之子,是大自然對人類回報的一種方式。千把年來我國山區農民利用林木資源發展種菇事業,作為謀生的一種手段,已世代相傳。
種菇砍樹,是菇業生產的原料來源,但砍伐過量,破壞生態環境,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人們記憶猶新的是1998年夏季,南方長江和北方嫩江、松花江暴發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國家和人民財產糟受慘重損失。究其原因是生態受破壞,這其中也不可避免有些山區森林砍伐過量,水土保持困難。
由于食用菌是一項資源消耗型產業,菌林矛盾是許多主產區制約發展的因素之一。前此年在福建和河南主產區地方政府,相繼地出臺了《禁止砍樹種菇》的強制性文件,致使菇業尤其是香菇生產出現夭折,菇民生活受到嚴重威脅。“發展菇業和生態保護”,“要菇菌金山,還是要綠水青山”等話題成了社會爭議的焦點,作為地方“父母官”來說,既要金山也要青山。關鍵在于正視林菇關系,妥善解決種菇原料。福建省古田縣首創了代料栽培食用菌,以棉籽殼、玉米芯、甘庶渣、林果桑枝條等代替木料,栽培各種菇菌,每年平均節約木材2億多立方米,有效地保護森林資源,又解決種菇原料的難題。發展林下菇業,可以充分發揮用材林正常砍伐和林地更新撫育間伐材、經濟林的果桑修剪枝條,以及木材加工廠的邊材碎屑等下腳料,作為代料栽培菇菌,有效地解決種菇砍伐的焦點難題。推動了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由傳統單一的木材生產,向林菌高效復作模式發展,使廣大農民看到了新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更加愛護森林,發展林業。香菇主產區的浙江省慶元縣通過SWO分析,全縣每年菇菌生產量在1.5億袋左右。其中香菇1億袋,森林復蓋率達86%,躍居全省之首。經國家環境監測總站衛生透感數據和生態環境調查,該縣在全國2348個縣(市、區)中名列第一,成為“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菇業發展提供了天然良地,促進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優勢互補,相互促進,林地綜合效益倍增。2009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山東鄒平芳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時,對食用菌產業在現代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
3、廣開山區農民致富門路,加速實現小康
林下菇業的開發,不僅解決了菇糧爭地,菇林和諧發展,更主要是為了山區農民廣開避一條種菇致富新門路。古長城北側的河北興隆縣有林地383萬畝,森林覆蓋率46.7%,是林果大縣,大自然形成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該縣充分利用林下資源,走出“用空間換面積,用技術求效益”的食用菌特色發展之路,全縣發展菇菌5500萬袋,農民增收超過1億元。湖北保康縣核桃種植面積50萬畝,全縣每年修剪核桃枝條近8000萬千克,核桃殼6000萬千克,這兩項共1.4億千克,用于生產菇菌5180萬袋,農民增加收入5000多萬元。
林下菇業已成為廣大山區農民保護生態、利用生態,創造財富,實現小康的一個好路徑。位于四川盆地南緣的長寧縣“蜀南竹海”是全國十大最美森林,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該縣依托竹資源優勢,發展林下經濟的竹海,打造“竹海+竹蓀”,提出“萬頃竹海,生態竹蓀”的新思路。建立竹蓀種植核心區域,常年保持3萬畝,輻射帶動20萬畝,系列開發邁向產值50億元方向發展,使更多山區農民熱愛林業,保護林業,發展林下菇業。
林下菇業范圍和內容越來越廣,北京市海淀區緊鄰城市,節假日游人較多。許多游客選擇了觀光,采摘果園樂趣。近年來,利用果樹采摘園間栽培雞腿蘑、香菇等食用菌,新開避一項果林采菇樂趣新的旅游內容,頗受觀光度假游客喜歡!
(二)林下栽培菇菌基本條件
1、山勢林相與郁閉度要求
林地下種菇的山勢,以平坦空曠,通風、向陽為適;山區林地海拔高低不限,但坡度以12°—18°的緩坡林為最適;而陡峭凸凹不平林地操作不便。林相成片長勢整齊,疏密適中;植株行距4—7米,株距2—3米的林間,樹種,用材林或經濟林均可;森林郁閉度50%—80%范圍為適。樹齡因樹種和林地土壤,以及管理差異而懸珠,一般速生樹種3—4年,緩慢樹種7—8年達到郁閉度條件。
2、林地土壤要求
林下栽培食用菌,首行是充分利用林地作為栽培場所。所有的林地之所以能生長林木,說明其土壤對林木生長要求適應,因此無論林地土壤條件如何,均可作為栽培不同菇菌品種和相適應的栽培方式。但林地不同,土壤中的有害物質的含量有別,為此必須進行事先抽樣檢測,按NY5358-200)《無公害食品 食用菌產地環境條件》中土壤質量要求每千克標準:鎘(以Cd計)含量不超0.40毫克,總汞(以Hg計)不超0.35毫克,總砷(以As計)不超25毫克,鉛(以Pb計)不超50毫克。同時要求3公里之內無生活垃圾堆放和填埋場,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危險廢棄物堆放和填埋場等。
3、水源水質保證
菇菌生長與林木生長不同,林木生長靠樹根吸收土壤內積累的水分和吸收空間中的濕度。而菇菌生長過程中,前期菌絲生長靠培養料中的水分維持發育所需;而進入子實體生長還需要從外界人為噴水增濕,促進正常發育,也就是常說的“一斤鮮菇九兩水”。因此作為種菇林地必需選擇有水源的地方。
俗話說“山高水更高”說明高山必有水,而且水質較清潔冷涼。作為發展林下種菇場地,可通過安裝管道引進山間泉水;平川林地可采取打井抽地下水,尤其廣東、海南、廣西沿海地區防護林地之廣,通過打井引水或建蓄水池等來解決林下種菇日常用水需要。對水質要示按NY5358-2007生產用水中污染物的指標要求:混濁度不超3度,不得有異臭、異味,總坤每升不超0.05毫克,總汞不超0.001毫克,鎘不超0.01毫克,鉛不超0.05毫克。
4、交通運輸方便
林下種菇的主要原料是森林中的枝條、野草等,需要切碎加工,這就要把切碎機械運進林地;種菇輔助培養料麥麩、米糠、石膏或石灰等需從城里進林地;菇菌產品采收后鮮菇要進城,需車輛運行。因此種菇林地要選擇交通方便,這樣有利生產。但對鐵路、公路主干線的林地,由于車輛運行速度快,風沙流量大,地區震動性波及容易帶來環境污染菇體和震動刺激菌絲早產等不良后果,因此不適宜。
5、周圍環境無害化
栽培菇菌的林地必須遠離有關蟲源、粉塵、化學等污染的場所。要求林地3公里以內無煤礦、烏礦、石灰廠、石板材廠,沙石粉料廠等揚塵作業廠礦,以及造紙廠、化肥廠、印染、制革、皮毛等加工廠。從周圍環境上排除林地菇菌生產過程遭受水源和空氣的污染,確保林地環境無害化,產品質量的安全性。
(三)林下菇菌生產方式與配對品種
林下菇菌的栽培方式必須根據當地傳統栽培習慣適用栽培品種,因地制宜規劃安排生產。從現有經驗看大體有以下五種方式:
1、林間露地套種
根據林木的植株之間相距的空間和地面,作為露地排袋栽培的畦床。床上搭圓拱塑料棚用于防雨,利用林蔭自然遮陽,適于栽培香菇、榆黃蘑、黃傘、金針菇、猴頭菇等袋栽品種。而黑木耳利用地面擺袋,上不加塑棚,實行全光育仿生態栽培。
2、林地覆土栽培
利用林間空地整成1—1.4米寬的畦床,在床上直接堆放發酵料或生料,通過播種出菇。廣泛應用于竹蓀仿生栽培,播種覆土后,上不搭棚,露天開放式出菇。而雙孢蘑菇、雞腿蘑、大球蓋菇、姬松茸、虎奶菇、長根菇、平菇等覆土栽培的品種。也適于不需覆土的品種如草菇等,畦床上方搭圓拱塑棚,防雨即可。
3、林間吊袋栽培
利用林木之間的隔離空間,用尼龍繩和不銹鐵絲順林木植株距離,采取延株捆線,在每條線上等距離打結,用鐵絲扭成“S”型小鉤,勾住菌袋。可以由上而下掛3—5層,形成空間立體長菇。此種方式適于黑木耳、毛木耳、榆耳帶袋劃穴出耳的品種生產。
4、林旁山拗搭棚栽培
高山林地夏季氣溫涼爽,可以利用林旁和山拗蔭涼處搭建竹木結構的簡易菇棚,進行反季節栽培銀耳、秀珍菇等中溫型的品種。此種菇棚,以寬3.6—4.3米,長10—12米,高4米為適,竹木骨架,內設6—8層培養架;棚外四周和上方覆蓋黑色塑膜,加草簾,棚頂設微噴設施。
5、樹蔸挖穴仿生栽培
利用砍伐過的松樹,蔸挖穴播種云茯,利用舊毛竹頭挖穴接種竹蓀,上面覆土、雜草蓋面,靠木竹蔸及根的作為天然培養料,靠天然生態發菌長菇,屬為仿原生態栽培的一種模式。
6、返生態野生栽培
返生態菇菌野生栽培同仿生栽培,兩種形式不同。仿生栽培是人工控制栽培,而返生態栽培是采用人工從野生菇菌地挖取菌絲體,返回適合該品種生長的林地,在全天候環境中自然繁殖菌絲而長菇。目前常用于人工難以引種馴化栽培野生菇種的松茸、雞縱菌、紅菇、牛肝菌等一類品種。
(四)林下菇菌產品前景展望
1、產品質量優良
林下菌業最大優勢是利用夏季樹枝茂盛,氣候蔭涼,林間晨霧彌漫,空氣新鮮,為菇菌生長提供良好的天然環境,環境條件。因此其產出是優質菇品,帶有野生氣息和自然風味;更主要是無污染,清潔衛生。
2、逆季上市你無我有
菇菌品種中大多數是春秋栽培,而夏季氣候炎熱,自然條件不適種菇。林地種菇選中溫型品種夏季上市,你無我有;而且成本低廉,競爭力強,填補了夏季市場缺菇的空白,受到消費者歡迎。
3、成本低廉效益好
利用林地種菇、拓寬種菇空間,利用樹木郁閉度免棚或簡棚種菇,利用林業木條和枝葉作原料等,這些都帶有半天然性的栽培,其成本比常規栽培會降低30%。特別是現在工廠化生產,全天候電控環境電耗,要占整個生產成本的25%。河南省商丘市利用楊樹林地畦栽杏鮑菇,其成本僅是工廠化生產的50%。林下菇業靠天然氣候和就地原料,成本低謙,相應地生產效益好。福建省順昌縣菇農利用毛竹林間空地,用竹絲、竹枝、竹粉、竹葉仿生態栽培竹蓀,每年栽培2000多畝,生產周期3個月,平均畝產竹蓀干品100千克,產值8000元,成本2000元,畝創利潤6000元。
4、保護環境澤惠后代
林下菇業實質性是一種利用生態,生財致富,保護生態,青山永綠,是林菇相互依托的一個創新。素有“浙西南林海”之稱的浙江龍泉市,2010年全市發展香菇2億袋,總產值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1/3。全市森林面積39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4.2%,有750個木制品加工廠,年排放2.2億立方米廢料盡用于種菇,實現“林菌雙向發展”。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