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府通衢地、生態美食城、野生菌王國”三大品牌,將世人目光聚焦到正在傾力發展的天藍、地綠、山青、水凈、民富的“美麗南華”建設現場。隨著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學習和深入貫徹落實,南華縣奮力加快彝州“西大門”建設的思路更加明晰。剛過去的一年,在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中共南華縣委、縣人民政府團結和帶領全縣各族干部群眾,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打基礎、調結構、惠民生、保穩定、促和諧,強勢推進彝州“西大門”建設,縣域經濟呈現了快速發展良好勢頭。
據統計預測,南華縣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億元,增長13.5%;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38,080萬元,增長40.9%,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4,929萬元,增長45.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01億元,增長3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455元,增長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229元,增長15.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億元,增長18%。
圍繞省委“翻兩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和州委“富民強州”工作目標,2013年,南華縣力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4%以上;地方財政總收入和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增長2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5%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以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6%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完成州下達控制指標;城鎮化水平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的目標任務。
沙橋鎮石橋河村委會石橋河三組農民羅勇士,在半山區土地上種植了半輩子莊稼,傳統種植一家人8畝地僅夠填飽肚子,現在運用科技種田,馬鈴薯、蘿卜最高畝產量達到了4噸,優質產品廣受市場青睞。去年他家種植的2畝啤酒大麥成為全縣推廣種植35000畝中的一部分,抗旱、抗病的品種畝產500公斤,小春季畝收益近千元,“8畝地的總收入有3萬多元”,他說。
產業培育邁出新步伐
由于科技支持,南華縣農村面貌大改觀。過去農民不接受科技,現在“離開了農科人員和科技就過不成日子。”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移錯種植時間,使傳統種植的農作物變賤為寶,農民大幅增收。
南華縣始終堅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一產抓特色,二產抓提升,三產抓優勢,去年糧食總產量達11.5萬噸,同比增長8.5%,再創歷史新高。實現煙葉產值3.14億元,煙農戶均收入達1.72萬元。野生菌、核桃、蘿卜、馬鈴薯等高原特色農業促農增收勢頭強勁,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13億元。“工業強縣”戰略有效實施,節能減排、技改擴能力度不斷加大,煤炭、啤酒、林化工、冶金礦產業效益穩步提升。野生菌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和野生菌王國·物流加工出口基地項目建設、“南華咪依嚕風情谷”景區鞏固提升工作有序推進,住宿、餐飲等旅游基礎設施持續改善,接待能力和產業增值空間有效提升。生態美食業知名度、美譽度進一步提升,金融保險、信息服務、中介服務市場持續活躍,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7.52億元,增長10.5%。
南華縣把產業培育建立在保護青山綠水的基礎上,狠抓生態環境建設,努力開發林下資源,培強做大林業產業,以生態建設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帶動生態建設。據統計,1998年,全縣林木年消耗量為17.5萬立方米。天保工程實施中,結合國家能源建設項目,大力推廣節能灶、沼氣池、太陽能的建設使用,農村能源建設項目的實施,有效降低了農村生產、生活對森林資源的低效益消耗,相當于每年保護了6萬畝森林。
以“野生菌王國”建設為突破,加強與科研單位的聯系合作,研究、推廣野生食用菌人工保育促繁技術,定期、持續地舉辦松茸等野生食用菌保育、采摘、保存、運輸等技術培訓,提高農戶的科學經營管理水平。在加強基地建設的同時,制定并認真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和措施,為企業發展營造寬松的環境,使野生菌加工企業得到迅速發展壯大,企業數量、產值由1998年的2戶、加工業產值5000多萬元提高到現在的14戶、加工業產值2.48億元,加工產品種類由過去單一的干片、保鮮產品類增多到油制品、甜品等多類品種的開發,野生菌產業正邁向大資源、大產業的發展軌道,南華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松茸交易市場及野生菌交易集散中心,2007年8月被第五屆世界菌根食用菌大會授予了“野生菌王國”稱號。全縣超過70%以上的農戶從野生菌交易中獲得現金收入,主產區農戶的野生菌收入占家庭收入的30%至70%,最高的達80%,個體承包育菌戶最高年收入達到12萬多元。2012年,全縣有125萬畝野生菌基地實行承包管護和開發,走出了一條以天保工程為依托,封山護林與封山育菌相結合的產業發展道路。在每年野生食用菌生產季節,全縣有近10萬人參與野生食用菌的管理、采集、出售活動,是除烤煙、農作物生產活動外投入人員最多的一項產業,林業收入已成為天保工程區群眾的重要經濟來源,以野生菌為主的非木質林產業,已成為南華經濟振興,農民增收不可替代的重要產業,成為地方創匯和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富民強縣”的重要支撐。
南華縣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縣的核桃基地面積達94.2萬畝,2012年的產量6200多噸,產值1.94億元;山菌交易量5770噸,交易額3.27億元,農民人均靠野生菌收入1033元、核桃收入900元。
“盤活廣闊的山地資源,堅持因地制宜,真正讓烤煙、核桃、花椒、馬鈴薯、蘿卜等特色產業在適宜區競相發展”。“十二五”期間,南華縣將繼續培強煙草、啤酒、能源三大支柱產業,提升野生菌、核桃、生態美食三大特色產業,著力培育現代物流、鄉村旅游、冶金化工三大新興產業,全力打造滇中迤西開放節點城、彝州綠色扶貧示范區、西南野生菌交易集散地,鞏固封山育菌面積,抓好核桃、花椒、蘿卜、馬鈴薯等特色種植,加快高原特色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力爭“十二五”末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120萬畝以上,在低熱河谷地區探索種植花椒10萬畝左右。圍繞產24萬擔以上煙葉目標,努力打造南華綠色生態優質煙葉品牌。尋求突破調強二產,強力推動“工業強縣”戰略,大力發展非公經濟,突出抓好煤炭、啤酒、食品加工、林化工等重點產業。彰顯特色調快三產,依托“野生菌王國、中國野生菌之鄉、中國野生菌美食縣”三大品牌,加快推進野生菌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咪依嚕風情谷等重點文化旅游項目規劃建設,促進生態美食、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發展。
縣城西南方向僅3公里的一片名為老高壩的荒山地,現在被建設成了新興的工業園區,2012年被列為省級低丘緩坡土地綜合開發利用試點,這片4.93平方公里的新區里,南華松香廠、南華華香園香料有限公司等15戶企業先后入駐,產品遠銷省內外。
工業(城鎮)上山拓展新空間
老高壩片區是近期南華縣工業發展的重點區域,布局加工制造和生物產業,主要發展以生物資源深加工為主的輕工業,園區里各個產業群體根據不同區域的地域特征有序分布,綠色食品加工、農特產品加工、野生菌加工以及倉儲物流、功能調整、其他加工區域自成整體,又相互聯系。
南華縣圍繞融入滇中產業新區建設新目標,抓住工業園區被列為未來5年培育的省級園區和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州級園區機遇,牢固樹立“全縣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突破在項目、首要建園區”的理念,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按照產業聚集化、工業園區化發展思路,堅持外引內聯,扶強扶優,擴張總量,提升質量,以工業、城鎮上山為契機,強勢推進工業經濟發展。另一個重點工業園區沙橋片區,處于縣城與沙橋鎮的中間地帶,從發展工業和城鎮化建設的角度,位置距離適中,規劃區緊鄰320國道和杭瑞高速公路,西面有總庫容為3600立方米的兩座中型水庫,水質好,水量穩定,投資近億元的老廠河至縣城供水管道工程全面覆蓋規劃區,能為園區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近期規劃啟動了路網建設、供水設施、電網規劃,逐步完善的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增強了園區承載力和吸引力。沙橋片區以綠色彰顯品質,堅持差異化、特色化、生態化的產業遴選標準,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新型材料、精細化工、綠色農特產品精深加工,可以形成多產業支撐的山地生態新型工業片區,總規劃面積為15.6平方公里,它將以方便的交通、良好的設施條件,吸引眾多投資商的眼球。
縣城向北方向,投資數億元的省道103線縣城段改道等一批大項目即將竣工,寬敞的道路輔以明亮燈光、精心的綠化,把城市品位提高到新的水平。龍山路、龍川路、廣福路、龍坪路建設和龍泉廣場配套設施改造等市政工程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沿路新建起了特色明顯的高大建筑,龍城花園、濱河園小區等一批保障房、商品房,既新穎別致,又方便城鎮居民生活。野生菌美食文化節自2003年成功舉辦以來,已引進50多家企業落戶,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截止目前,南華縣城建成區面積達6.3平方公里,綠化面積超過了10萬平方米,城鎮化率達37.2%,榮獲州級“文明縣城”稱號,正積極爭創省級文明縣城,全縣1450個村莊規劃編制實現了全覆蓋,規劃投資41.98億元的《滇西邊境山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已上報待批,特色民居建設穩步推進。
日前召開的中共南華縣委十二屆三次全體會議,確定了“主動融入滇中城市經濟圈及滇中產業新區建設,打好園區經濟、民營經濟、縣域經濟"三大戰役"目標,以完善老高壩片區建設規劃和基礎設施,抓好煤炭、啤酒、食品加工、林化工等重點產業,努力實現工業產值45億元以上。
南華自古以來是個嚴重缺水的縣份,由于降雨量少,山區面積大,骨干水源分布不均勻,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省人均數的43%。縣里在加強重點工程建設,打牢水利發展基礎的同時,加大“五小”水利和農村安全飲水項目建設,加強民生保障。
水上山坡造福百姓
在一街鄉最缺水的山坡上,我們看到每戶人家都建起了5個左右小水窖,每個水窖可儲存20立方米,足以解決旱季用水。南華縣水務局局長王亞飛說,去年縣財政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籌資300萬元,在一街、羅武莊、紅土坡等主要干旱區建設小水窖5436個,還采取先建后補的辦法,以每口水窖補助2500元標準,發動群眾解決用水問題。沙橋鎮的三河迪、田心、索廠、高家村,紅土坡鎮明么片區等地,通過應急水源工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七八公里外水庫里的清水直接引注到了農戶家里,將過去以村為單位的單一安飲做法,轉變為集中連片打造,避免了水源不足、安全無保障等問題。
南華縣為打牢水利發展基礎,抓住中央和省州加大水利建設投入的機遇,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設,近年來,全力抓好羊成水庫、龍山水庫掃尾工作和?。ㄒ唬┬汀⑿。ǘ┬筒‰U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毛板橋大溝防滲漏加固工程、興隆壩水庫南干渠防滲工程等一批重點工程建設工作,使2.1萬人安全飲水有了保障,改善了農田灌溉條件,提高了灌溉率。建立和完善農村“五小”水利建設以獎代補制度,大力支持山區大干以小水窖和安全飲水為重點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在“十二五”時期新建小水窖4萬個以上,使干旱地區戶均有2~3個小水窖,今年規劃新建小水窖6000個以上,新增灌溉面積1萬畝、解決1萬人安全飲水問題。
“山區小康水利”工程就是好,在百年不遇的特旱年成里,也能保證每畝小春作物有6000多元的收入,大春種包谷,產量不會減。”南華縣沙橋鎮石橋河村委會石橋河村民小組的羅慶說。
我們看到,在村后的山坡上,大小水池、水窖星羅棋布,每個池塘里清水蕩漾,灌溉防滲溝和飲水管道呈網狀輻射到田間及農戶家中,山林蔥綠,濕潤的莊稼地邊花草勁發。南華縣領導介紹,石橋河村由于地處海拔2400多米的冷涼山區,原來也是個干旱缺水的貧困村,縣里將其作為“山區小康水利”試點,圍繞100%的群眾能喝上清潔衛生的自來水和人均擁有一畝“種得下、保得住、能穩產”旱地水澆地的目標進行規劃實施,短時間內建成了86個水池、水窖,將原有的100多井蓄水設施進行修復,建成了近50公里長的三面光溝渠和引水管。為了使工程長期發揮效益,村委會成立了用水協會,負責從水源到用戶的管理維護,按照每立方生活用水收取0.2元、農灌水收取2分錢的標準交納水費,改變了當地農民祖輩白用水也不珍惜水的習慣。在特大旱災面前,石橋河村8個村民小組345戶人家的飲水問題得到了保證,項目區還依托“山區小康水利”建設發展獨具優勢的沙馬鈴薯、甜蘿卜等作物,農民人均收入持續增長,村委會負責人說,僅小春一季全村人均現金收入達5000元。
發展展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必須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建一流班子、帶一流隊伍、創一流業績?!蹦先A縣以黨的建設作為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堅強保障。在形成“鎮村支部聯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等活動覆蓋城鄉黨組織以及黨員聯系服務群眾長效機制的基礎上,百名干部到村任職,百名村官上掛鍛煉,百名專業技術人才進村服務,百名農民黨員進城學藝“四百”工程實施進一步增強對全縣發展的推動力??h委不斷改善和創新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方式,“學習型機關講堂”、“農家講堂”等“十八大”宣講活動深受歡迎。選派科級干部擔任后進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和掛任副主任、向鄉鎮派駐工作督查組賦予“四群”教育新內涵,新農村建設指導員作用發揮明顯,843個黨組織實現晉位升級,在全縣上下深入開展“三進三帶三幫”主題實踐活動,使“四群”教育活動開展得出新、出彩、出色,5500多名干部深入基層聯系群眾。
圍繞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南華縣將認真貫徹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穩中有快的工作總要求,圍繞“穩得住、高增長、快步走、質量好”的工作目標,善于運用“辯證思維”、“底線思維”和“創造思維”的工作方法,著力從“辦文、辦會、辦事和服務質量”四個方面貫徹落實中央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用十八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發展,著力壯大產業實力,著力加大項目投資,著力統籌城鄉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增強文化軟實力,更加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奮力加快彝州“西大門”建設步伐,為與全州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