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是雙孢蘑菇人工栽培的發源地,也是蘑菇工廠化生產最先進的地方。2013年5月27日—6月5日,福建省龍海市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涂改臨先生隨歐洲蘑菇考察團,參加了荷蘭蘑菇節,考察參觀了荷蘭、德國、比利時、波蘭等幾個歐洲國家的蘑菇工廠化生產企業,從中得到很多啟發,撰寫了精彩的歐洲蘑菇考察啟示錄,在此分享給廣大會員及業界同仁,同時感謝涂改臨先生為中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福建省龍海市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所長涂改臨先生歐洲蘑菇產業考察
二十年前,中國就有人嘗試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近十年,已有多家企業開始步入蘑菇工廠化的行列,可是到現在還沒有非常成功的蘑菇工廠化生產企業,漳州市種植蘑菇已有四十多年歷史,引領了整個中國的蘑菇生產快速發展,可是至今也還沒有一家蘑菇工廠生產企業。這次考察參觀,從中得到很多啟發,中國應該借鑒歐洲的現成經驗,引進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才能快速向大規模工業化、產業化發展。
荷蘭的蘑菇產業發展狀況
這次歐洲之行,可謂大開眼界。
荷蘭的蘑菇產業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具有三大特色:一是產業分工明確、精細;二是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三是高投入、高產出。近年來,荷蘭已將其先進的工業化蘑菇生產技術擴展到了全世界。
荷蘭栽培蘑菇自1900年至今已持續了100多年。1970年以前,荷蘭的蘑菇生產水平與我們現在相似,人工用叉子翻料。當時雇工的薪酬約合人民幣10元/小時,全國年產蘑菇僅300t,貨缺價高,市價約合人民幣80元/Kg,人們過圣誕節才能享用蘑菇。
1970年以后,荷蘭蘑菇生產開始了大規模工業化、產業化發展,例如1975年發明了“頭端鋪料機Head filling machine” , 床架鋪料機械化;1980年荷蘭1100家蘑菇工廠覆土改用泥炭土,制料與覆土專業化,種菇者只進行精細的出菇管理。隨著蘑菇產業的快速發展,1990年荷蘭三家大型專業制料公司開始采用三次發酵技術(PhaseIII),將蘑菇栽培周期縮短為6~7周,技術的進步使荷蘭蘑菇總產量大大增加,蘑菇成了大眾食品,市價約合人民幣20元/kg,被大量加工成罐頭供應歐盟各國。
蘑菇的工廠化生產是機械化、空調化、集約化的高級生產方式,使種菇不再受氣候和季節的影響,具有了工業化生產的先進性。在蘑菇生產發達的荷蘭,隧道發酵、發菌技術的應用,使蘑菇生產出現了產業分工,專業的堆肥公司應運而生,蘑菇工廠不再進行堆肥,只專注于蘑菇生產的精細管理,蘑菇更加高產穩產,達到了蘑菇理論產率的極限水平。蘑菇工廠周年出菇8輪,每輪單位面積產量穩定在30kg/㎡以上,有6間菇房的家庭工廠平均每天產1t鮮菇,均衡供應市場,效益較高。
荷蘭champasB.V.蘑菇廠
荷蘭最值得我國學習的是蘑菇培養料集中式“隧道發酵技術”。這種技術的先進性在于“利用微生物發酵熱完成巴斯德滅菌和腐熟”過程,與耗費大量熱蒸汽的架床發酵工藝相比,隧道式發酵處理量大、能耗低,效益高,無環境污染。
荷蘭專業生產的培養料不但供應本國的生產之需,還大量出口蘑菇培養料包塊,他們有先進的蘑菇培養料打包技術,采用液氮迅速降低發菌培養料的溫度,再壓制成包塊,裝冷藏集裝箱,長途海運到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國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