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廣饒縣大碼頭鎮形成棉菌循環農業 經濟效益可觀
發布時間:2013-10-1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記者 郭媛媛) 廣饒縣城的大碼頭鎮農田屬于鹽堿地,最適合種植棉花。大碼頭鎮的農民把棉花用來紡線,棉籽殼種植食用菌,廢棄食用菌袋做有機肥、養鱉,棉籽仁榨油……
目前,全鎮共有棉田10萬余畝央上二村的種棉大戶徐廣范種植棉花已經有15年的時間了,今年,他的責任田加承包地都種了棉花,總共有五十多畝。在好的年景,每畝地能產出五六百斤籽棉,按照3.9元每斤的常規收購價格,除去成本,每畝地能凈賺1000元。除了棉花能賣錢,地里的秸稈也被賣到飼料加工廠和食用菌種植場,按照每畝地的秸稈賣25元算,徐廣范的50多畝地賣秸稈也有近千元的收入。“要是年景好的時候,光種棉花就夠一家大小的花銷了。”徐廣范說。
棉花種了就要往外銷,因此銷路的暢通十分重要。鎮上有許多人瞅準了棉花經濟的特色,陸續在鎮上辦起了棉花初加工企業,許林庚兄弟四個辦起的庚泰棉業就是其中之一。
在庚泰棉業3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只有五六個工人,十幾臺大型自動化設備正在嗡嗡運作,從棉籽清理機、鋸齒機,到皮棉清理機和打包機,整個生產流程幾乎完全實現了機械化。這個車間每天能加工40多噸籽棉,“大多是從本鎮的棉農那里收購來的,如果不夠就再去附近的其他縣收購。”經過初步加工,籽棉便成了皮棉,打包稱重后便會銷往紡紗廠或者作為國家儲備棉。每年大約凈賺兩、三百萬的利潤。
據了解,像庚泰棉業這樣的企業在大碼頭鎮有36家,他們除了自己賺錢,還消化了當地很大一批勞動力。單是庚泰棉業這個小小的場子就雇傭了附近村里的41個勞動力,并且一般按照12元每小時的時薪支付薪水。工作時間比較靈活,也不耽誤他們自己家干農活。
大碼頭鎮的徐慶華今年四十多歲,但是種蘑菇就種了三十年,說起自己跟蘑菇的“奇緣”,徐慶華非常興奮:“1984年,我看了一本《山東青年雜志》,那上面講了種蘑菇的方法,正好用到我們當地的棉籽,我就被吸引了,開始自己琢磨,一干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間,徐慶華從研究培養菌袋、種植環境,慢慢發展到食用菌的產銷結合,把食用菌的整個產業鏈摸了個透。除此之外,他還聯合附近的食用菌種植戶,成立了種植合作社,共享彼此發展的技術和資源。近幾年,大碼頭鎮開始鼓勵利用公路林帶間的閑置空地,徐慶華抓住這個時機,承包了50多畝林地,蓋上了食用菌大棚。
在過去,用完的菌袋會直接燒掉,不但需要花費成本,而且還浪費資源。如今,大碼頭鎮正計劃建有機肥加工企業,生產原料就是廢棄的菌袋,“這樣就一點也不浪費,還能增加收入。”
說道興奮處,徐慶華隨手從地上的菌袋里摘下一株平菇說道:“如果蘑菇邊緣往上卷,或者有一圈黑邊,那就是打農藥了,正常的蘑菇邊緣應該像小傘一樣下垂。”
蘑菇種植是大碼頭鎮的支柱產業之一,每批蘑菇采摘完后,都會剩下大量的蘑菇根,而這些蘑菇根則很巧妙的被拿來喂養甲魚。在大碼頭鎮的瑞豐農業科技公司廠房內,一排排整齊的培養基擺放在生長車間里,上面的雙孢菇長勢喜人,已經快到了要采摘的時候。采摘完了蘑菇,培養基里的菌根就會拿去喂廠房旁邊池塘的甲魚。據大碼頭鎮政政府辦公室的張學玲介紹,向這樣把食用菌生產和甲魚養殖聯系在一起的企業在大碼頭鎮還有很多,“和棉花支柱產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幾乎是一點渣都不剩。”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