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于健康、綠色、有營養的食品追求越來越高,而近年食品安全問題不斷被媒體曝光,食品安全狀況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食用菌行業,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成為一個老生常談、談必心塞的話題,已成為困擾產業健康發展的阻礙。
目前,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互聯網思維已滲透到各行各業,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正處于“互聯網+”的融合發展中。 食用菌產品“從農田到餐桌”,既是一個實體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產業鏈過程,亦是一個信息收集、傳播的過程。種植戶需要根據市場信息指導生產,監管者需要生產信息進行監管,消費者需要產品信息進行選擇消費。由此可見,信息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價值,而在信息收集與傳輸上,互聯網有著其他途徑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運用互聯網思維來提升食用菌行業的質量安全,可以說行之有效的監管辦法。
食用菌行業出現的質量安全問題很大一部分出現在流通環節,食用菌從田間到餐桌要經過種植、采購、包裝、運輸、加工、銷售等產業鏈條,這其中假如某個環節出現人為因素所產生的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由于流通環節過多,監管部門是很難找到源頭進行監管。“互聯網+”可以把食用菌產品的整個全產業鏈中每個環節都建立起可追溯信息數據,然后通過二維碼、手機終端上網等互聯網技術,就可以把各個環節的相關數據呈現給消費者。這樣既讓消費者明白消費、放心消費,還可以參與監管,更重要的是讓不法商販的造假行為無處遁身,倒逼食用菌產品提升品質。
目前,由于監管部門之間存在交流不暢、信息傳遞不及時等監管漏洞,往往是等市場出現了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監管者才去處理,這種滯后性會讓更多的消費者對食用菌產品質量產生懷疑,進而影響消費需求。監管部門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互聯網工具,構建事先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治的食品安全風險預警體系,并建立食品風險監測數據適時分析系統,及時捕捉風險苗頭,及早排除安全隱患;建立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質量抽檢大數據分析平臺,對各環節、各品類產品質量的適時分析、掌握,通過風險識別,及時調整監管重點。
但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雖說“互聯網+”為食用菌質量安全提供了數據支撐,但實際操作過程中仍需要監管者的參與,目前食用菌行業的質量安全監管分屬于不同的行政部門,這些部門之間可能在工作上會存在監管標準不一致,權責不清晰等問題,因此,建立全環節、全鏈條、全覆蓋的信息可追溯平臺,需要明確各監管部門之間的職責,建立起問責機制,避免部門間相互推諉,逃避責任。
近期,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出臺,將有利于推進食用菌行業的可追溯性,而“互聯網+” 對于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則是把信息技術與產品質量安全結合起來,創新了一種發展模式與思路,對于提高食用菌行業的質量安全監管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作為行業媒體平臺,我們也有義務和責任跟行業同仁一道,攜手合作,宣揚正確的食品安全價值觀,放大社會的正能量,為食用菌行業創造出規范健康的食品安全體系貢獻力量。(文/張俊)